【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结“茧”聚“卵”财源来
——阳城次营镇发展原蚕养殖和制种业小记
【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结“茧”聚“卵”财源来
——阳城次营镇发展原蚕养殖和制种业小记
图为即将被运往陕西安康制种场的原蚕茧。本报记者崔振海摄
如何用好有限的桑园,让乡亲们的钱包再鼓一点,让村集体的腰包再厚一点?阳城县次营镇在一粒粒淡黄色的原蚕蚕卵中找到了答案。
次营镇是我省最大的蚕桑养殖镇。桑园面积达9000余亩,年养蚕9002万张,户均养蚕4.3张,年产茧43.7万公斤,养蚕张数、蚕茧产量占阳城县整体的40%。今年,次营镇引入陕西安康制种场,合作共建华北蚕桑优质种源基地,采用“农户养殖+村级制种+中心加工+安康销售”的全链条模式,发展原蚕养殖和制种,推动蚕桑养殖再上新台阶。
“次营镇气候条件优越,昼夜温差大且无霜期长,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的概率,非常有利于桑树生长和原蚕的发育。”选定次营镇后,陕西省安康制种场的技术专家杨飞带领团队常驻次营,从种到养全流程指导蚕农养殖原蚕。
原蚕比普通蚕娇嫩,必须是活蛹才能发娥制种,对养殖技术要求更高,因此市场价值也更高。“专家现场给我们‘把脉’,为我们指出问题并给出改进方法,还帮我们提前打通了市场销路,极大减少了我们的压力。”南次营村村民李军说。
有专家坐镇、市场开路,南次营村的村民纷纷开始试水原蚕养殖和制种。在制种的高峰期,小小的基地内,60多位蚕农一起忙活,场面热火朝天。
不止南次营村,次营镇北次营村、逯甲村等地的蚕农也在村集体的组织下,投身原种蚕养殖。蚕农们起早贪黑,像呵护宝贝一样呵护着娇嫩的蚕蛾。削茧、鉴蛹、暖蛹、出蛾、杂交、制种……一道道工序下来,洁白的蚕茧终于“破茧成蝶”,化为一粒粒充满希望的淡黄蚕种。
日前,记者在南次营村的蚕种制种基地看到,一筐筐白色的蚕茧经过仔细验收、称重、登记后,被成功收购,有序装车运往陕西制种;另一边,一张张蚕布上也布满了金黄色的蚕卵,无声述说着本地原蚕制种成功的喜悦。
逯甲村村民张雪英往年只养一张春蚕,今年在专家的指导下,试养了3张皓月种蚕。“工作量没增加多少,收入可涨了不少!”她开心地算着“增收账”,“原蚕收购价19元/公斤,政府补贴后25元/公斤,比普蚕收购价格高出10元左右。今年养种蚕生产了51.5公斤,比养普通蚕多收入1500多元。”
今年以来,次营镇首批成功饲养417张原种蚕,发展了82户原蚕养殖户、4个村级制种基地,原种蚕收入累计约70万元,其中蚕农养殖收入约45万元,集体组织制种收入约25万元,相较普蚕养殖增收近3倍。
据了解,下一步,次营镇将继续深化与陕西安康制种场、山东广通蚕种集团等国内蚕桑龙头企业合作,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壮大“小蚕共育+分户喂养+集体制种”新模式,推动原蚕养殖制种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道路,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本报记者崔振海 通讯员裴囡囡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