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牛子群返乡创业,带领529户农户共同致富

【奋斗者 正青春】醋香飘出太行山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酿造厂内,研学的小朋友正在参观传统酿造技艺。本报记者张谦摄


  7月15日清晨6时,榆社县北寨乡高崖底村还笼罩在薄雾中。德润泽传统手工酿造厂院内,返乡创业的“90后”姑娘牛子群已带着工人们开始翻动醋缸。木铲搅动间,浓郁醇厚的醋香弥漫开来,与山间的晨风糅合成独特的乡村气息。“这批醋要发酵满180天,得盯紧温度和湿度。”她俯身查看着醋醅状态。
  时间回到3年前的那个春节。牛子群已是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的运营主管,回乡看到那口传承百年的老醋缸和乡亲们守着“金饭碗”过穷日子的现状,她的心就像被什么东西揪着。经过几个月的思量,她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回乡创业,用自己学到的新媒体知识,把家乡的陈醋推向全国。
  创业的路从来不会平坦。刚开始时,身边的亲朋好友都不理解,认为她回到农村是“浪费了学历”。更棘手的是实际操作中的种种困难:发出的50单醋,因包装泄漏被退回来23单;本地快递公司很少有承接大批量发货的团队;工厂员工电商知识匮乏,许多工作难以开展……面对这些,牛子群没有退缩。她连夜带着员工改进防震包装,自创“醋坛子三重保护法”;挨家挨户上门找快递公司谈合作;定期在厂区办公室开展培训会,向周围农户普及电商知识。
  转机出现在一条展示“捞冰醋”古法的短视频上。这条她反复拍摄了17遍的视频意外获得百万播放量,让“北寨食醋传统手工酿造技艺”这项市级非遗首次在互联网上引发关注。尝到甜头的牛子群招募了6名大学生组成创业团队,开始系统性地通过新媒体推广家乡特产。2023年7月,他们与知名主持人建立长期带货合作,单场直播就带动农产品销售5000多单。与此同时,她邀请山西省农科院专家团队驻厂指导,通过植入菌种优化、温控发酵等新技术,让传统酿醋工艺焕发新生。
  走进如今的德润泽酿造厂,处处都能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老匠人们依然遵循古法酿造,但车间里已经装上了现代化的灌装设备;仓库墙上挂着的“订单农业”网络图上,详细标注着周边17个村庄的高粱种植情况;直播室里,年轻的团队成员正在向网友讲述每一滴醋背后的故事。最让人感动的是牛子群始终坚持的“三个当场”原则:当场验货、当场过磅、当场结账。村民张大山至今记得,有次深夜11时运高粱到厂里,牛子群立刻起床验货付钱。“娃说话算数,我们干活更有劲!”张大山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乡亲们的心声。
  在共青团榆社县委的支持下,牛子群还把醋坊变成了研学基地。学生们在这里不仅能体验古法酿醋,还能参与“小小带货官”实践。“五一”期间,200多名游客在醋坊DIY醋瓶标签的场景被拍成视频,意外登上抖音同城热榜。这个意外收获让牛子群看到了文旅融合的新可能,现在她正筹划建设一个非遗体验园,让更多人了解山西深厚的醋文化。
  在牛子群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一张对比图:左边是2022年破旧的农家醋坊,右边是如今标准化厂房前排队装货的卡车。两张照片之间,连缀着一个青年与家乡的“双向奔赴”。夕阳西下,牛子群站在醋缸旁接听上海客户的电话,身后是正在直播带货的年轻团队。从北京互联网公司的运营主管,到如今乡亲们亲切称呼的“醋娘子”;从最初单打独斗的创业者,到现在带领529户农户共同致富的带头人,这个“90后”姑娘用3年时间,在太行山深处书写了一段新时代青年的奋斗故事。

  本报记者张谦

(责编:刘洋、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