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全力打造文旅“升级版”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游客正在登临悬空寺。 本报记者翁剑摄


  “建议加大设施设备投资,运用数字化技术为古建游赋能,全方位展示文旅产品”“政府应出台民宿发展规范措施,结合本土特色开展包装宣传”……近日,“汇聚文旅智慧,共筑浑源新篇——文商旅产业发展趋势大课”在浑源县举行。130余名文旅行业企业代表与从业者齐聚一堂,为浑源文商旅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浑源文旅热度持续攀升、频频出圈。截至6月15日,浑源县今年累计接待游客达211.15万人次,同比增长10.97%。其中,悬空寺接待游客91.37万人次,增幅22.48%。全县门票收入达到4667.88万元,同比增长37.53%;民宿收入同比激增84.79%;文创总收入更是实现了翻倍增长,达到了109.72%,已然成为当地消费升级的重要引擎。
  浑源,这座千年古城坐拥北岳恒山、悬空寺等文旅资源,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旅兴商”的发展理念,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以创新思维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描绘出一幅文商旅协同发展的新画卷。

以文塑旅
提升旅游核心吸引力

  浑源县作为我省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文化遗存丰富。全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88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非物质文化遗产达68项。北岳恒山、悬空寺更是享誉中外,被列入“国家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名录”。
  近年来,浑源古城经过精心保护修缮,重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浓郁的人文风情。在浑源古城内,金代圆觉寺砖塔、元代永安寺、文庙等历史文化瑰宝大放异彩;浑源州署则展示了明清官府的风华,60多处明清大院及古街古巷,彰显出古城的厚重与风华……古城风貌焕然一新,夜景更是流光溢彩,“烟火气”愈发浓厚。
  依托丰富文化资源,浑源积极打造文旅新场景。恒山游客中心“环幕长卷”“飞行影院”等4个沉浸式体验项目惊艳亮相;“礼乐和鸣儒行古城”等品牌活动接连举办;精心设计推出中国恒山黄芪康养基地等精品研学线路广受研学者好评。
  浑源还充分发挥神溪国家湿地公园、汤头温泉等自然资源优势,围绕5A景区创建目标,实施恒山景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全力打造文化休闲旅游精品路线。

以旅彰文
谱写文商旅融合新篇章

  连续3年举办的恒山黄芪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显著提升了恒山黄芪的品牌影响力,成功实现黄芪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
  黄芪文化园的建成,助推了黄芪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黄芪羊、黄芪茶等一系列衍生产品,延伸了黄芪产业链条,擦亮了恒山黄芪的金字招牌;
  在“凉粉文化园”,游客可以探寻浑源凉粉的“古往今来”,体验浑源地域的民俗、风俗和食俗,感受“厚道浑源”的博大文化内涵;
  在文庙,家长带着孩子顶礼拜孔,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在千年古刹永安寺,人们欣赏元代水陆壁画的精妙,感受“儒释道”文化;
  浑源州署的开衙仪式、知州断案等场景,则让游客领略到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
  在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浑源坚持以旅彰文,通过多元的旅游活动展现文化的独特魅力。
  去年,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走红网络,浑源抢抓机遇,探索“游戏+文旅”的跨界融合。自主开发的悬空寺“悟空流沙冰箱贴”凭借精妙的设计和实用功能脱颖而出,成功“出圈”。随后,“悟空摆台”“悟空滑轨冰箱贴”等周边产品相继推出,持续点燃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这些设计感十足的文创产品,早已超越了商品的属性,成为浑源文化的生动载体,让游客能够将浑源的美好记忆和厚重文化深深刻在心中。
  近日,悬空寺与国际知名大牌路易威登的互动更是成功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迅速成为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这次创作联动以震撼的视觉语言和强大的传播力,在全球高端语境下对悬空寺之美进行了全新诠释与广泛传播,成功吸引了时尚、艺术与奢侈消费人群对浑源的关注与向往,为浑源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注入了强大动力。

提档升级
擦亮文化品牌新名片

  当下,浑源县正全力开展“文旅品质提升年”行动,紧扣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目标,深入实施文旅服务基础强化、产品打造、水平提升、秩序规范、体系构建五大行动,全力擦亮特色品牌。
  同时,浑源以恒山、悬空寺为核心,持续推进景区建设与品牌塑造。充分发挥文旅协会的作用,规范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并制定出台民宿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
  此外,浑源还积极推进一系列文旅项目建设,编制“抽水蓄能电站旅游发展规划”,全力推进悬空寺夜游项目和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建设;积极争取恒山自然文化遗产地建设项目,开工建设永安坊文化旅游街区;持续优化升级中国恒山黄芪康养基地等精品研学线路。
  在强化政策引导方面,浑源围绕“文旅+康养+品牌化”的融合方向,推出了一系列落地举措。大力挖掘黄芪、温泉等资源,开发康养项目;不断强化政企学研合作机制,为产业融合发展筑牢根基……这一揽子实打实的举措,让浑源这座千年古城焕发出全新的文化魅力。

本报记者翁剑 通讯员张晓田

(责编:刘_洋、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