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塬上“吨半粮”
——翼城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见闻
黄土塬上“吨半粮”
——翼城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见闻
“2025年,唐兴镇小麦示范基地高产攻关田收获面积4.08亩,鲜重3250公斤,测产结果折合亩产818.69公斤。”这一数字,让翼城县获得全省小麦单产最好成绩,实现山西省冬小麦单产五连冠。近年来,该县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在稳定粮食面积基础上,推进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向“新”发力、向“质”而行,通过举措创新和技术推广,解锁小麦玉米田畴沃野的丰收密码,在黄土高原上写下“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动注脚。
生产托管
激活发展新动能
“2022年,我们村托管172户335亩,2023年增至248户461亩,2025年实现全村托管!”唐兴镇石桥村党支部书记赵小冬翻着土地流转台账,指尖划过的数字里,藏着村民从“守着土地种”到“依托土地富”的观念之变。在翼城,这样的转变不是个例,而是农业托管模式催生的普遍现象。
翼城县创新实践的农业托管模式,突破零星农户“单打独斗”的局限,构建起“农户—村集体—企业”协同发展体系,推动农业生产向集约化、智能化迈进。从2018年新翔丰公司牵头成立社会化服务联合体,到2023年“翼佳人”田管家农服公司推出“一站式”全产业链托管,翼城县的农业托管不断深化,为乡村经济注入全新活力。截至目前,全县有12个村庄完成整村托管,面积达27134.13亩,通过“公司+村集体+大户+小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单环节和全程托管按需选择,滴灌、喷灌铺设比例达80%以上。
中卫乡南北庙村的变化就是该县灵活托管模式的生动注脚。之前,产量低、灌溉难、地块零散的510.59亩旱地是南北庙村农户“不愿种、种不好”的“心病”。2024年,村集体采取“土地入股+集体经营+全产业链托管”模式,平塄刷埝整合地块,安装施肥罐、铺设2.6万米主管道和53万米支管道,建成水肥一体化系统,让旱地变水浇地。“以前只能种一茬玉米,现在冬天种小麦,夏天复播玉米、杂粮,一年两茬收入翻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董海水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生机勃勃的庄稼满脸笑意。
托管面积从3.2万亩增长到33.7万亩;托管农户从5452户增长到46965户;托管组织从8家增长到43家;托管效益从1376万元增长到8772万元。数据见证着翼城托管模式的发展。“从户托到村托,本质上是农业生产关系的优化。整村托管打破了土地细碎化的桎梏,为农业现代化装备应用、绿色技术推广、产业链延伸创造了条件。”翼城县农业生产托管联合体负责人李学峰说。
如今,翼城县首创的“123456农业托管模式”为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注入新活力,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20个典型案例之一,成为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翼城”亮点。
科技赋能
注入硬核生产力
“以前种玉米靠天吃饭,现在有了膜下滴灌技术,水肥一体化随时能种。我家14亩早播玉米都用这技术,出苗率高、长势好,明年还这么种!”王庄镇孝义村61岁的村民周晓琴站在玉米地旁说。
周晓琴口中的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是将滴灌带铺设在地膜下方,一次性完成起垄、施肥、铺带(滴灌带)、覆膜、播种、镇压六道工序,实现水肥一体化精准供给的一种技术。今年前半年天气干旱,孝义村与当地托管服务组织合作,在全村1590余亩地先行先试该技术,配合宽窄行种植增加通风透光率,破解了“春播遇旱误农时”的难题。
“播种机加装地膜、滴灌带铺设系统,配合北斗导航系统,地势再不平,株距、行距、播深都能一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孙文强蹲在地头数苗株,“与往年相比,这种种法每亩地能多种五六百株,一株产四两,一亩地就能多产200斤!”
科技是翼城县农业发展的“硬核”支撑。多年来,该县立足农业农村发展新需求,深入推动良种、良田、良法、良制、良机融合发展,集成推广播种一体化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一批高产稳产和高质高效技术,打造标准化生产基地,向科技要产能、要质量、要效益,使农业生产从“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蜕变,实现效率与质量双提升。
南唐乡云唐村的山西邦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物联网技术服务平台的中控大屏上,各个地块的作物图像和数据实时更新。“通过卫星定位、传感器监测,我们能实时获取作物长势、虫情、水分、天气等信息,并据此制定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方案,实现精准化管理。”公司负责人张正涛介绍,这样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减少了人力成本,作业质量更有保障。
在科技赋能下,翼城县连续三年创冬小麦-夏玉米“吨半粮”高产佳绩。2022年翼城县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亩产1641.23公斤,2023年1715.39公斤,2024年1840.33公斤。今年还建设完成“吨半粮田”示范基地11个,面积7000余亩。
“新技术不仅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还将推动粮食产业升级。”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志刚道出科技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硬核引擎”的深远意义。
良种繁育
托举农业高产梦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翼城县,两粒种子的故事被广为流传,托举起农民的高产梦。
山西瑞德丰种业有限公司自主选育的瑞丰麦“616”,蜡质层厚、抗病虫害,2025年实打测产亩产818.69公斤。“616分蘖力强,一亩能多收百十来斤!”种植户王建国的话里满是欢喜。而玉米“瑞丰168”抗倒伏、适应性广的特点,让丘陵地农户也尝到了高产甜头。
山西新翔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则走出“良种+服务”的特色路。中卫乡南北绛村是该公司旱地小麦良种临旱6号和翔麦系列繁育基地,通过增施有机肥,配肥良田;深松深翻,促进小麦根系下扎;使用宽幅匀播机播种,充分利用光热资源;配套后期三次叶面肥喷施技术,确保良种繁育效果。10年时间,基地繁育面积稳定在2600亩以上,累计达标小麦种子200余万公斤,让“藏粮于技”的愿景在沃土里生根结果。
围绕“建设全省特优农业优势县”目标,翼城县始终立足现代种业发展需要,建设省级种业基地,支持种子企业完善繁育体系和生产制度,大力开展优质专用新品种研发及配套先进技术引进、示范和推广,增强良种供应能力。并依托山西农业大学,建立育种站2个,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小麦品种5个,入选黄淮区小麦新品种区试参试品种2个;与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审定玉米新品种3个。截至目前,全县建成小麦制种基地2.2万余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9.8%,源源不断的优质种子走向田间,成为农民手中的“高产法宝”,为粮食安全筑牢根基。
田畴织锦绣,沃野绘“丰”景。如今的唐尧大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我们将继续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规模化,用现代科技装备和管理农业,将丰收故事继续书写得更加精彩。”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辛树盛自信满满。
本报记者张丽媛 本报通讯员宋榜娟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