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理工学院艺术学院“青春逐梦”队伍在平遥、孝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山西晋中理工学院艺术学院“青春逐梦”队伍在平遥、孝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7月8日至14日,山西晋中理工学院艺术学院“青春逐梦”队怀揣着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热忱,在晋中平遥、吕梁孝义两地以“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宝贵财富,承载者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晋中平遥是山西省的文物大县,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截至2025年1月,全县累计公布17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27项。
7月9日至10日,队员们在平遥重点了解了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和冠云平遥牛肉传统加工技艺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队员们走进位于平遥古城的中国推光漆器博物馆,了解平遥推光漆器。春秋时期,平遥漆器已具雏形。到汉代,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唐开元年间,山西漆器生产已成自己的特色,而以平遥漆器最具代表性,描金彩绘工艺独树一帜。平遥推光漆器工艺有描金彩绘、雕刻镶嵌、堆鼓罩漆、刻灰雕填等工艺,用传统大漆和传统大漆工艺制作的漆器制品技艺精湛,耐久力极强。可吸纳和附加金、银、玉、珠、石等多种名贵物品及其制作工艺,制成独特的艺术价值极高的艺术作品。中国推光漆器博物馆不仅是推光漆器的展示殿堂,更是历史文化融合的窗口。队员们参观体验于此,既领略了漆器精湛工艺,感受到了匠人的高超技艺;又体悟了晋地独特文化内涵,也见证传统工艺在岁月中传承发展,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千年漆艺脉搏。
中国推光漆器博物馆
平遥牛肉文化中心是平遥牛肉集团打造的全省农产品加工标杆项目,中心以明清时期平遥牛肉之父——雷金宁的故事为主线,讲述源于西汉、立于唐宋、兴于明清和“相、屠、腌、卤、修”传统加工技艺发扬光大的历史过程。队员们在了解平遥牛肉历史的同时,还通过参观生产线,切实体验平遥牛肉的加工过程,领略平遥文化的博大精深。
平遥牛肉文化中心
7月11日至14日,青春逐梦队踏上孝义这片兼具历史底蕴与发展活力的土地,继续书写属于青年的实践篇章。孝义市得名于唐代,因邑人郑兴的孝行感动朝野,唐太宗李世民赐名“孝义”,成为城市名称的起源。孝义目前有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队员们在这里主要了解了孝义皮影戏、孝义碗碗腔、孝义木偶戏和贾家庄婚俗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孝义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
幕布开合演万象,非遗皮影续华章。在孝义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队员们参观体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的发展历程。历代民间艺人,汲取古代壁画、剪纸、戏曲服饰、民俗绘画、吉祥图案等艺术之精髓,运用阴阳雕刻、工笔重彩等特有的表现形式,制作出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艺术形象,展示了特有的艺术魅力。
国家级非遗“孝义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胡发伟
在“全国自强模范”、国家级非遗“孝义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胡发伟的皮影工作室,队员们了解了皮影的现状和制作过程。胡发伟在交谈中提到,皮影这门手艺,传下来比登天还难,尤其是雕刻环节,更是对匠人耐心的极致考验。一把刻刀要在方寸皮面上走出千条线,细如发丝的眉眼、繁复的云纹,全凭手腕悬空地发力,稍有晃动便前功尽弃。有次他刻一组“八仙过海”,光是吕洞宾的拂尘飘带就刻断了七张皮,指尖磨出的茧子比铜钱还厚。敷彩用的矿物颜料,得自己研磨调兑,比例差一丝,颜色就发乌失韵。一张完整的影人,从选皮到成型,至少要过三十多道工序,耗上两三个月,可年轻人耐不住这份慢,学几天就嫌枯燥,他收过七个徒弟,最后只剩一个还在跟着磨。这门手艺的难,不光在技艺,更在这份熬得住寂寞的坚守。工匠们以专注坚守传承千年技艺,精雕细琢间显匠心,在创新中护非遗根脉,用执着与热爱诠释工匠精神。此次探访不仅让青春逐梦队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孝义皮影从幕后制作到舞台呈现的完整脉络,更在实践中触摸到了非遗技艺的温度与厚度。一块牛皮、一把刻刀、一盏明灯背后,是代代匠人的坚守与创新,这份“守正”与“出新”的智慧,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和传承。
青春逐梦乡土路,非遗探索贾家庄。贾家庄村拥有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义贾家庄婚俗、孝义皮影,一项省级保护文物孝义三皇庙。通过参观三皇庙,队员们了解理论华夏始祖文化与传统民族信仰文化。
三皇庙
在贾家庄传统村落非遗文化体验中心,队员,们了解了贾家庄婚俗,碗碗腔、木偶、皮影、剪纸、花馍等传统文化风俗。
体验皮影戏
这次体验,不是简单的参观,而是一场与历史灵魂深处的对话。历史不是尘封往事,而是链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身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定要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奔赴更远的未来。
青春逐梦正当时,仁义村里谱新篇。在孝义市高阳镇仁义村,这个集红色文化、民俗风情与乡村新貌于一体的现代化村庄中,队员们看到了指引孝义人民不断成长奋进的精神内涵。村内的红色展馆静静矗立,从伟人像章、图片到党史镜鉴,一幅幅珍贵史料串联起百年奋斗历程;红色文化街道与广场上,红色基因融入乡村肌理,诉说着代代相传的信仰故事。 仁义村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队员们将以记录者、学习者的身份,把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青春思考,让逐梦的力量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队员们亲身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深刻认识到了其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一周的社会实践已然落幕,青春逐梦队的故事却仍在续写。队员们在乡村留下了艺术的印记,乡村也在队员们心中种下了成长的种子。未来,队员们将带着这段难忘的经历,以更坚定的信念、更饱满的热情,在逐梦之路上继续前行,用艺术助力乡村发展,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