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 | 长城脚下是故乡

人民网“行进中国”山西调研采访团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汽车碾过蜿蜒的乡村小道,车窗两侧山峦如黛,百米一座的烽火台沿着山脊逶迤而去。

车行至山西朔州平鲁区将军会古城堡的“安攘门”石匾下,76岁的杨杰听到车响,警觉地走了出来。“只要一听见车声,我都会出来看看,已经成为习惯了。”

2016年,朔州市建立长城保护员队伍,杨杰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家里三代人都住在长城下,在这里守着,心里踏实。”

杨杰轻触长城墙。人民网记者 董童摄

杨杰的巡查范围是“安攘门”和5个烽火台,每月最少要巡查两次。“你看这儿,那年连阴雨,我打着手电筒连夜巡查,发现墙根鼓起一个碗口大的包,赶紧上报给文物局。”说话间,杨杰的手掌轻轻擦过城墙砖,“长城承载了上千年的历史,别的能补,历史不能补啊!”

山西是长城文化资源大省,而朔州是山西长城分布较多的城市,地处内外长城的交汇点,现存长城327公里,主要为汉、北齐和明代长城。近年来,朔州持续发力,经过抢救性保护、加固维修、环境整治、增加安全防护设施等举措,一座座长城古堡得到及时修复。

朔州应县北楼口沿线一个个烽火台矗立山巅。人民网 马梦迪摄

朔州各区县先后建立了相应的保护员招募、培训和巡查反馈机制。这些长城保护员大多居住在长城沿线村庄,有村民、村干部,有归乡养老的退休职工,也有以务农为生的庄稼人。

如今,朔州市像杨杰这样的长城保护员已达180余人,他们的主要工作包括及时阻止游人、村民破坏文物,清理长城周边的垃圾,对巡查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进行登记上报等,共同守护好保护长城的“最后一公里”。

“我已经走遍了右玉44个古堡及周边左云县、平鲁辖内大大小小的古长城。”退休后当上长城保护员的张宏世,除了承担起巡查责任,还购买专业书籍学习长城文化。

“要保护长城就得研究长城,进而带动更多的人了解长城文化,了解的多了,人们的保护意识自然就增强了。”张宏世为此建立了个人公众号“右卫道”,专门发送研究旧城历史的文章,在日常巡查中遇到游客,他还会变身流动讲解员,将长城构造、建筑特点、历史故事娓娓道来。

利用业余时间,张宏世探访长城遗址。受访者供图

古老长城与人们的距离近了,长城也有了新的“血液”。

7月3日,夕阳西垂,坐落于右玉县杀虎口历史名胜风景区之内的右玉县写生服务中心里,灯火通明,来自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的30多名师生刚刚到达。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他们将用手中的画笔、颜料,开启与长城的对话。

“进入假期,预约的高校和培训机构很多,预计有1700多人要来。”服务中心负责人武鹏正忙着帮学生们整理写生工具、安排食宿。

“很多挂着外地牌照的车来我们村,围着长城古堡拍照、画画。”杀虎口村的老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没想到自己每天看到的“土墙”,会吸引那么多人远道而来。

右玉县杀虎口是长城的重要关隘,也是晋商“走西口”的主要通道。借助杀虎口的名气,右玉县着力打造国家级写生基地,不断完善的配套设施、越发丰富的创作元素吸引了大批画家、学生齐聚右玉写生创作。“从2020年基地建设到现在,已经接待了5万多人。”武鹏说。

写生的学生们前往三十二长城。受访者供图

通过打造“长城+”文旅融合新模式,朔州同时带动长城沿线露营、滑雪、民宿、文创等文旅新业态新产品的发展。如今,815公里的“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如巨龙串联朔州100多个村庄,打造了“长城人家”品牌民宿,山阴县借势打造“广武长城国际越野赛”,长城沿线“桃杏赏花之旅”“走西口古道庆农民丰收”线路入选“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就在前不久,中短剧《我家住在长城下》在朔州开机,将以山阴广武长城为背景,聚焦当代青年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情感链接,结合本地风土人情,用十二集微短剧的形式讲述广武长城脚下一家人的故事。

长城,曾经是守卫边陲的“巨龙”,如今成为山西朔北雄浑美景的“点睛之笔”。(马立明、桑莉媛、麻潞、武笑、卢鹏宇、董童、张超宁、马梦迪)

(责编:褚嘉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