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着同学帮扫的单车上路 9岁孩童酿事故
骑着同学帮扫的单车上路 9岁孩童酿事故
一扫即行,便利触手可及。当骑行账户出借给未成年人,这份看似轻松的便利可能在转瞬间变为潜伏的危机。7月14日,大同交警通报了一起事故,就是因为未成年人借用他人账户骑行共享单车引起的。事故发生,究竟应该谁担责?未成年人骑行需要注意什么?近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同学帮忙扫码 9岁男孩违规骑行酿事故
7月14日,大同交警通报了一起事故。大同市云冈区平泉路上,年仅9岁的范某某骑行共享电单车时,失控撞上路边停放的小型客车,造成孩子受伤及两车损坏。调查发现,范某某使用的共享单车是通过同学帮忙扫码获得。事故发生时,孩子未佩戴头盔,而其家庭情况也令人叹息,母亲已去世一年多,平日由奶奶照料。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投放的共享单车,都通过实名认证、人脸识别等方式对未成年人设置了“使用门槛”,即便达到法定年龄,使用共享单车还需遵守平台规定。多数平台要求用户年满16周岁才能注册账号,12-16岁的未成年人需在监护人陪同下使用。那未满12岁的孩子是如何解锁共享单车的呢?从走访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部分未满12周岁的青少年会从家长或成年亲属处获取到微信、支付宝账号或利用他们的实名认证开锁骑行。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二条明确规定: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驾驶电动自行车则必须年满16周岁。本案中范某某年仅9岁,无论骑行的是自行车还是电动自行车,都严重违反了法定年龄要求。共享单车平台在用户协议中同样严格规定,使用者需为“年龄在12-70周岁,且身体健康具备骑行条件的用户”,账号仅限本人使用。范某某同学“帮忙扫码”的行为,本质上是将注册用户的专属使用权进行了违规出借。
事故背后责任如何厘清?
事故发生了,究竟应该谁来担责?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走访了交警和法律专业人士。
首先,监护人责任首当其冲。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九条规定,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即使监护职责委托给他人如奶奶,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其赔偿责任不可推卸。此案中,范某某的父亲作为监护人,需对事故造成的他人车辆损失及孩子自身伤害承担主要赔偿责任。
此外,出借账号者难辞其咎。帮忙扫码的同学(或其监护人)将自有账号出借给明显不符合使用条件的范某某,直接违反了与运营平台签订的协议。专家指出,若因出借行为直接导致事故,出借人需依据其过错程度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为“好心帮忙”敲响了沉重的法律警钟。
平台责任在于“过错”。《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平台承担侵权责任的前提是存在过错,如车辆严重失修、锁具故障等。当前技术和成本限制下,平台虽无法实时监控实际骑车人是否为注册者本人,但已通过用户协议明确使用资格。业内专家认为,平台在身份核验环节仍有提升空间,需探索更可靠的“人证合一”技术(如人脸识别)从源头堵住漏洞。
家长要提醒孩子注意骑行安全
会骑车,不等于能骑车上路。对12周岁以下孩子骑行共享单车的行为,千万不要不以为然。不管是家长还是其他人,不能将单车“共享”给未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使用。监护人必须切实履行法定职责,加强对未成年子女的交通安全教育,明确告知并坚决制止其违规骑行行为,特别是严格管控手机使用和扫码行为。
暑期来临,骑行安全也是家长需要注意的。首先,明确准驾年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相关规定,驾驶自行车必须年满12周岁,驾驶电动自行车必须年满16周岁。
同时,提醒孩子遵守交通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规定,非机动车应当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在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应当靠车行道的右侧行驶。同时,骑行前检查车辆,骑行时佩戴头盔,不闯红灯,不逆行,精神专注心神宁;控制速度,握紧车把,横过道路应推行。
承担监护责任的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身高、体型,为其选购合适的电动自行车或者自行车,加强对孩子的约束教育,培养孩子的交通安全意识。
山西晚报·山河+ 记者 杨晶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