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十人⑨

杨雪飞:以结为媒,织就大同结艺新图景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扫码看视频。


  不久前,大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柴市角非遗文化街区开幕,“北魏服饰展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作为活动核心策划者,大同结艺代表性传承人杨雪飞身着改良北魏服饰,在人群中穿梭调度。“你看,这些盘扣不仅是服饰上的装饰,更是打开大同千年文明的钥匙。”她指着衣襟上一枚精美的盘扣说,指尖划过细腻的纹路,仿佛在触摸历史与现实的联结。
  大同结艺,这门起源于北魏时期的传统手工艺,以盘扣为核心载体,融合了契丹、鲜卑等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是见证古代民族融合的“活化石”。作为中国传统结艺的重要一脉,在传承发展中,杨雪飞将千年布艺文化精髓和古城历史文化脉络完美结合。近日,在柴市角非遗文化街区内,杨雪飞向记者深情讲述了她与大同结艺、与非遗研培的深情往事。
  人物名片
  杨雪飞,省级非遗大同结艺的第五代传承人,大同市老字号“利泰祥”品牌主理人。同时担任全国手工编织协会副会长、山西省民营企业协会副会长、大同市非遗协会秘书长、大同市手工编织协会会长、大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会长、平城区非遗和文创产业协会秘书长等职务。
  2016年参加第二期非遗研培布艺织造班,此后致力于大同结艺的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推动北魏服饰文化研究与复制。2020年获得“最美扶贫人”称号,2021年获得“大同工匠”称号,2023年获得“山西省百姓学习之星”称号,2023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2024年获得“乡土文化能人艺人”称号。
  
A 研培启思:从医者到非遗守艺人的身份蝶变
  结艺——盘扣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虽小工序却不简单,要使用丝、缎、棉布、麻等材料,经过浆布、裁量、熨烫、压衬、盘型、填棉、封口等28道工序手作而成。它不仅是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还传承了千年女红的历史和情怀,及其在历史变迁中的发展与变革。
  “小时候,家里老人刺绣鞋垫、缝制衣服时,我就喜欢在旁边看。再大一点,奶奶便开始教我盘扣,那时我便与‘绳结’之间有了不可割舍的缘分。即便这么多年过去,依然铭记制作的口诀:剪缝熨烫整,形色熨端正,阴阳扣平衡,衣之亮点睛。”杨雪飞说道。
  2010年,时任大同市一家康复中心负责人的杨雪飞,发现在康复中心居住着的十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都会做盘扣,彼此还会用盘扣组成小物件互赠,且她们做出的饰品特别受欢迎。“我觉得自己找到了‘同盟军’。”杨雪飞认为,这些看似简单的绳结,不仅承载着“一针一线皆心意”的温情,更暗藏着从“胡服骑射”到“胡汉交融”的历史密码。从此,作为医者的她踏上了探寻大同结艺的道路。
  2014年,杨雪飞创办了大同市唐情结飞天创意有限责任公司,2017年将“大同结艺”申报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与结艺相伴的十多年间,杨雪飞一直都希望让结艺走得更远,让更多人了解它、爱上它、传承它。在此期间,她也确实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不放过任何一次可以让结艺走入人们视线的机会。
  2016年,杨雪飞参加了我省举办的第二期非遗研培布艺织造班,成为她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至今,她对研培班的范老师仍记忆犹新。“范老师在课堂上说,‘非遗是流动的文化,要在传承中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这句点拨让杨雪飞茅塞顿开,她清楚地明白了“大同结艺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北魏以来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具象表达”的意义。课堂上关于“非遗品牌化”“跨界融合”的课程,让她首次系统思考了如何让千年结艺突破“手工艺品”的局限、成为承载地域文化特色IP等问题。
  研培结束后,杨雪飞带着满满一本笔记回到大同。她认识到技艺不代表一个品牌,只是品牌的核心根基,若想让非遗真正焕发活力,文创是走向市场的通道,而跨界融合则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这份认知,为她此后的传承之路锚定了方向。
  
B 破圈创新:从技艺保护到文化生态的多维建构
  研培带来的理念革新,让杨雪飞开始从“单一技艺保护”转向“文化生态构建”。
  “结艺要‘活’起来,就得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杨雪飞带领团队深挖大同结艺的文化内涵,以契丹图腾为灵感创作盘扣画,将北魏服饰中的“蹀躞带结”转化为时尚腰带,为汾酒、华为等品牌定制了具有结艺元素的文创产品。
  今年4月,大同市举办“千年华裳焕新韵”北魏服饰文化研究与复制成果发布会引发广泛关注。为构建非遗文化生态,作为发言人之一的杨雪飞提出许多多维建构的设想,如推出“轻量化体验服饰”产品线,以结构简化设计打造体验级复制品,供游客穿戴拍照打卡,参与“北魏霓裳巡游”等主题活动,获取沉浸式体验。与此同时,她还建议针对裲裆衫等标志性服饰,可以开发体验式研学课程,让参与者亲身感受结缨系带结艺制作、植物染色、织锦挑花等非遗工艺,实现学术性与趣味性融合的文化传承。此外,杨雪飞还在建立“文物IP-创意设计-数字资产-实体产品”的转化链条、开展“平城衣冠”设计征集、向设计机构开放北魏纹样素材、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性转化等方面有了许多想法。
  在科技赋能非遗方面,杨雪飞更是走在前列。她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AR试穿系统和结艺数字藏品,让古老盘扣通过屏幕走进年轻人的世界。她告诉山西晚报·山河+记者:“扫码就能看到北魏贵族如何用结艺装饰服饰,这种互动让历史不再遥远。”
  
C 守艺传情:从个人热爱到产业赋能的责任升级
  近来,杨雪飞特别忙。“这次我们在做的事情已经不是一个人一件事,而是带动大同非遗抱团前行,共同打造大同文旅的文化名片。”杨雪飞口中的这个事情,就是位于柴市角街区的平城非遗集市。
  非遗集市以山西非遗表演、文创产品、技艺体验及山西农特产售卖为主,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一场融合非遗、文创与怀旧风情的文化盛宴。“我们希望通过一站式展示大同国家级、省级非遗,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大同历史文化。”杨雪飞介绍,街区陈列了木雕、铜器、编织物等非遗产品,搭配文创产品、特色农产品售卖,实现文化展示与消费场景的有机结合。她认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让文化基因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表达形式。
  在传承育人方面,杨雪飞始终相信“从娃娃抓起”。她编写《大同结艺基础教程》,并走进20余所中小学开设“非遗体验课”,让孩子们在穿针引线中感受“一结一世界”的匠心。她还通过“非遗工坊+就业培训”的模式,带动了3000余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让大家通过非遗技能增收致富,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力量。
  从康复中心到结艺工坊,从课堂到展厅,杨雪飞用十多年时间完成了从“非遗爱好者”到“文化传播者”的蜕变。她始终记得研培班老师的话:“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不断与时代‘结’缘。”如今,大同结艺不再是藏于深闺的手工技艺,而是通过服饰展演、文创开发、数字赋能等方式,成为可见、可触、可体验的文化产品。

  山西晚报·山河+ 记者 郭小强

  1.在给外国游客展示、讲解大同结艺的杨雪飞。
  2.杨雪飞正在制作盘扣作品。
  3.大同结艺团扇作品《云冈灵兽——七彩神鹿》。
  4.大同结艺团扇作品《云冈灵兽——二龙交缠》。
  5.结艺作品《梵高的杏花》。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