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槽景铸就振兴路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在黎城县上台北村,一座横跨47米深沟的台北渡槽静静矗立。

50年前,它是当地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铸就的水利奇迹。1973年,黎城人民肩挑手扛,仅用8个月便建成这座全长160米的渡槽,投工9万个,完成砌石、混凝土及土方1.16万方,创造了水利建设史上的壮举。然而,随着岁月流逝,渡槽栏杆破损、道路泥泞,两岸村民通行需绕行数里,“荒草沟”成了它的代名词。

50年后,它褪去“荒草沟”面貌,成为红色旅游打卡地。这一华丽转身的背后,离不开黎城县审计局驻村工作队长张华荣的倾力付出。2022年,张华荣带领驻村工作队进驻上台北村。在完成15户50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务之时,他敏锐地发现,这座被遗忘的渡槽,蕴藏着红色文旅潜力。

‌规划先行,提案开路。张华荣凭借专业特长,顺利完成渡槽景点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并作为县政协常委提交提案《关于加快勇进渠台北渡槽景点配套设施的建议》,推动10余次专题协商。向市政协提交社情民意,建议打造“红色水利教育基地”,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

‌多方奔走,资金落地。“没有资金,再好的规划也是空谈。”张华荣积极争取48万元项目资金,推动高空玻璃栈道、文化广场、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落地。昔日坑洼的土路变成硬化步道,锈蚀的栏杆焕然一新,30余块宣传展板竖立渡槽两侧,红色精神跃然眼前。

‌抖音赋能,网红出圈。“酒香也怕巷子深。”张华荣带领团队制作《台北渡槽——山西渡槽中的天花板》等系列短视频,单日播放量突破2500次,一月内达2.1万次。网友纷纷留言:“这才是真正的‘硬核’工程!”“想去打卡!”渡槽迅速成为周边市民的周末热门目的地。

如今的渡槽:两岸道路畅通,村民再无绕行之苦;青少年在此聆听修渠故事,古稀老人重回故地,含泪追忆青春岁月;各地游客专程驱车来到这里,党政单位在此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周边农家乐悄然兴起。当地文旅局干部表示:“将水利工程转化为文旅资源,张华荣的实践有高度、有特色。”

“乡村振兴不是喊口号,要抓住群众的‘心头事’。”张华荣说,“渡槽的变迁证明,老资源也能闯出新路子。”如今,站在渡槽观景台上,张华荣望着络绎不绝的游客,笑容里满是欣慰。这座承载着历史与未来的渡槽,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责编:褚嘉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