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研】织绿成锦 点绿生金

——陵川县蹚出生态价值转化新路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陵川县在环县城绿化三年行动中建起的便民小游园。吴艳斐摄

陵川县在崇文镇郭家川村至西沟村狼凹掌段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吴艳斐摄

云端俯瞰陵川县城,环县城绿化三年行动成效显著。吴艳斐摄


  在太行山脉的东南麓,峰峦连绵起伏,绿意似海浪般奔涌不息。
  作为林业资源大县,陵川县森林覆盖率达50.16%。近年来,该县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抓牢巩固衔接、文旅康养、中药产业、生态保护、县城建设“五大牵引工程”,持续实施了环县城绿化三年行动,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了独特的平衡点,不仅彻底改变了当地“石厚土薄”旱塬的面貌,也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价值转化“陵川路径”。

科技赋能,破石成林

  清晨七时,薄雾尚未散尽,陵川县崇文镇西沟村的山坳里已是人声鼎沸。
  造林合作社的社员们扛着铁锹,沿着田埂向山腰集结。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鱼鳞坑错落排布,静待新生命的“安家落户”。而山脚下,在操作手的精准操控下,一架无人植保机已然轻盈起飞,稳稳地将一捆捆树苗运抵山腰陡峭的栽种点。
  “陵川十年九旱,石头缝里找土难。像这样的倒坡形结构设计,不仅能牢牢锁住每一滴雨水,还能抗住径流冲刷,是咱们造林的绝招。”陵川县林业局副局长李爱军这样解释鱼鳞坑的优点,又不忘介绍他们的新“助手”,“自从有了无人植保机,陡坡、山地、沼泽等人力难及的地方它都能轻松抵达,顶得上3个壮劳力。”
  说话间,山风早已掠过新翻的泥土,裹挟着草木的清香。社员们正满头大汗,挥锹、铲土、扶苗、填埋,不一会儿,900棵树苗便深深扎根大地。紧接着,高压水泵车轰鸣“登场”,黝黑的滴灌带沿着坡势蛇形蜿蜒。“靠着这滴灌管网,种的树成活率提高了很多,连石头缝里都能冒新芽!”林农路飞蹲在汩汩冒水的管口旁,粗糙的手指捻开一团湿润的泥块,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
  望着这片由滴灌滋养的“新绿”在山坡上铺展,李爱军话锋一转,揭开了成活率背后的“管护密钥”:一方面,他们与各造林合作社签署了为期3年的管护合约,明确6家林业绿化专业管护队伍的管护区域,及时开展扩穴培土、浇水施肥、防寒除害、补植补种等精细化管护作业;另一方面,根据当地实际,实施“加乔、补阔”策略,增加种植油松、白皮松、栓皮栎、辽东栎、山杏等乡土树种,巧妙构建起针叶与阔叶共生、乔木与灌木错落的复层林结构,不仅大幅扩展了林地面积,更显著提升了森林覆盖率,为大地注入了更深沉、更持久的生态滋养。
  如今,陵川县已在县城周边区域内栽植各类树木88万棵,累计完成绿化面积8000亩,成活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

全民共治,修复疮痍

  “以前出门就是光秃秃的矿渣山和随意倾倒的垃圾,现在满眼都是绿油油的,心情都跟着敞亮了。”夏日的陵川县崇文镇郭家川村至西沟村狼凹掌段,层层叠叠的新绿取代了昔日的灰黄,油松挺拔,连翘吐翠,处处生机盎然,村民李俊凤脸上洋溢着浓浓的喜悦。
  狼凹掌段曾是一处废弃硫黄矿弃渣地,多年寸草不生,裸露的山体如同大地上一道刺眼的“疮疤”。李爱军说,为了修复好这个生态“伤疤”,他们科学制定方案,在预先覆盖1500余立方米熟土的同时,积极组织千余名干部群众、团员青年和志愿者,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共种下9900棵油松、9900棵山杏、13200株连翘,让汗水与期盼扎根这片渴盼新生的土地。
  在陵川,从寸草不生的裸露矿坑到绿波翻涌的生态绿地,这样的变化离不开陵川干部群众持之以恒的全民植绿、守护生态。
  2023年,陵川县林业局对以县城为中心的周边区域进行了全面摸排,梳理出零星分布的宜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大片以连翘为主的未成林造林地,并对废弃矿山、矿地和垃圾堆实施了填土整治。同时,调动各方力量,连续3年精心组织春秋两季“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将生态修复的种子深植人心,更播撒在广袤的山野间。“植树活动不仅让我们亲近自然,更深刻体会到播种希望、收获绿色、守护家园的深远意义。你瞧,这就是我亲手栽下的小树苗,现在已经有碗口粗了。”共青团陵川县委副书记靳惠茹说道。
  如靳惠茹一般,在陵川城乡各地的植树现场,处处是志愿者们挥锹铲土、扶苗填坑的忙碌身影。陵川县政协连续3年将义务植树纳入政协委员培训日程,开展半日植树实践活动;陵川县林业局在单位门口精心打造绿地景观,成为县城一道亮丽风景线;陵川县融媒体中心组织干部职工在单位转播台大院内种植连翘500余株……
  铁锹与泥土碰撞的声响此起彼伏,新栽下的树苗在阳光下舒展枝叶。近3年,陵川每年都有200多名群众和千余名干部职工投身植绿,累计修复县城周边废弃矿山、垃圾堆场7000余亩,曾经的空白、裸露区域也正逐渐被花草树木点缀得生机盎然,曾经脏乱差的“边角料”变为“小而美”的绿空间。

点绿成金,织就锦程

  在陵川县崇文镇西沟村,过去习惯把垃圾倒在离家不远的空地的村民们,开始主动呵护山坡上的绿意。“原来这山坡上都是野生连翘,这几年在精心抚育下,连翘果长势一年比一年好。这不,乡亲们看在眼里,也动起了心思。”陵川县崇文镇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娄俊伟乐呵呵地说,“这些野生连翘果卖价更好,今年我们计划在树下试试种点党参,既能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又能多一条增收路子。”
  “只要肯下力气,一天一个壮劳力能种120棵树,稳稳当当150块钱就到手了。”回忆着今年春天跟着合作社上山植树,陵川县潞城镇庄头村的村民苏双平说,他和妻子农闲时靠着种树,能收入3万余元。
  在这场环县城绿化行动中,不仅生活环境正在变美,更让乡亲们的腰包鼓了起来。陵川县林业局局长秦晋亚说,春秋两季,陵川县的富余劳动力都抢着跟造林合作社上山干活。目前,全县已完成环城增绿造林8000余亩,栽植连翘35.2万余株。4年后,这些连翘即可进入初采期,株均产青翘约0.5公斤,年产量可达17.6万公斤。按当前市场均价每公斤20元计算,年产值约352万元。8年后进入盛果期,株均产量将提升至约2公斤,年产量预计可达70.4万公斤,年产值约1408万元,将成为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银行”。
  除了添绿增景、富民增收,陵川县还不断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一方面,陵川县敢闯敢试,与高平市签下了全省第一份《县域间森林覆盖率横向补偿协议》,4000亩森林带来了650万元的补偿款。另一方面,他们敏锐地抓住了国家碳汇政策和CCER市场重启的机遇,和中国南水北调集团生态环保公司合作,着手开发林业碳汇项目。
  “碳汇,就是‘卖空气’。把这些碳汇卖给需要抵消碳排放的企业,就能换钱。”秦晋亚解释道,为了让这片“绿”更值钱,陵川县专门成立了森林绿碳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来管理碳汇交易。目前,该县计划将环县城绿化在内的6.7万亩新造林打包申报碳汇项目。初步估算,这片新造林每年能“吸”掉约1.34万吨二氧化碳。从2020年9月到2025年9月第一个五年,预计可产生7.7万吨碳汇,价值约771万元。
  如今的陵川,正用“一棵树”的经济逻辑串联起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实实在在地蹚出一条生态价值转化的新路子。“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县城周边‘万亩增绿’目标,全力冲刺环县城绿化三年行动圆满收官,让这片不断扩大的绿色,日益成为支撑陵川县域发展的宝贵财富。”秦晋亚表示。

本报记者郑璐 本报通讯员吴艳斐

(责编:温文、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