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田作肥料 加工变饲草
——运城市秸秆综合利用亮点扫描
还田作肥料 加工变饲草
——运城市秸秆综合利用亮点扫描
在运城这片广袤的田野上,金色麦浪退去之后,秸秆不再被视为累赘,而是成为推动一场“点草成金”绿色革命的宝贵资源。2024年,运城市277.52万吨可收集的秸秆资源中,有263.9万吨实现了高效利用,综合利用率高达95.09%,这一数字超出了全国平均水平6.79个百分点。秸秆的综合利用,已然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绿色宝藏”。
沃野生金 秸秆化作宝贵养料
新绛县种植大户卫俊武的丰收秘诀,就藏在土地的呼吸里。去年玉米丰收后,他对600亩土地实施了秸秆深耕翻埋还田,土地被翻动至25—35厘米深处,透气性显著增强,草籽和虫卵得以暴露并消亡。即便在今年遭遇旱情的情况下,他的小麦亩产仍然达到了550公斤左右,高产田更是超过了650公斤,较未实施还田的土地每亩多收了50公斤。“种子播得少了,苗却更壮实了,成本也降低了。”卫俊武感慨道。
运城市以黄汾高产示范基地建设为引领,在稷山、盐湖等县(区)大力推广玉米秸秆旋耕混埋还田技术,覆盖面积达到16.96万亩;在新绛县、平陆县则实施深耕翻埋示范项目,示范面积达到7.875万亩。科学的还田方式不仅破解了播种难、病虫害频发等传统难题,还有效杜绝了焚烧污染,将昔日的“烫手山芋”化作了滋养沃土的宝贵养料。
点草成金 秸秆变成优质饲草
日前,记者在万荣县黄河滩地发现,致远合作社的农机在滩地上驰骋,搂草机将零散的秸秆聚拢,打捆机将其“吞入”并压缩,打包好的秸秆方捆如列队的士兵般整齐划一。该合作社理事长孙晓彬说:“我们创新采用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养殖企业’模式,每年回收秸秆3万余吨。经过揉丝除尘等精细加工,秸秆变成了优质的饲草,在本地及周边市场供不应求,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河津市,川林牧业公司负责人指着整齐的秸秆捆说:“过去我们依赖外购饲料,成本高昂。如今,我们利用本地秸秆,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小麦秸秆富含纤维素和矿物质,经过科学加工后更易被牲畜吸收。2024年,河津市秸秆饲料化利用量达到了75.16万吨,占比28.48%,这一数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88个百分点。
政策的强力驱动也促进了设备的升级。今年,运城市新增茎穗兼收玉米收获机77台、打捆机42台,新建青储池超过10万立方米、秸秆存储棚近4万平方米。
聚链生金 一根秸秆两头金
在新绛县盛亮义合作社的仓储区内,圆柱形麦秸捆与方形粉碎压包秸秆分区堆放得井井有条。“小麦秸秆晾干后储存,玉米秸秆则密闭发酵后再打捆。”该合作社理事长王鑫义介绍道,“在县里项目的扶持下,合作社购置了专业设备,优质秸秆饲料已经远销甘肃、宁夏等地,‘一根秸秆两头金’的美好愿景已然成为现实。”
据了解,新绛县在两年内重点扶持了13家秸秆利用主体,打造了秸秆储运中心,收储运能力从2022年的3万吨跃升至2024年的10万吨。
据统计,如今,运城市已经培育了396家秸秆利用主体,建成了94家收储中心,其中万吨级以上的达到了16家,最高收储量甚至突破了10万吨,年收储利用量达到了75.16万吨,为秸秆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将构建‘田间收集—储运—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推动秸秆就地转化、过腹增值。”运城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运城市将紧盯综合利用率90%以上、饲料化率30%的目标,扩大青黄贮、颗粒、膨化等技术的应用范围,打造“运城优质饲草”品牌,重点推进“秸秆变肉”“秸秆变奶”工程,让小小的秸秆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报记者杨永生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