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高原上书写现代农业新篇章

——走进晋中国家农高区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晋中国家农高区管委会副主任、山西农业大学教授郭杰在田间指导学生观测谷子叶瘟病发病情况。本报记者郝光明摄


  日前,记者在晋中国家农高区(以下简称“农高区”)有机旱作试验示范基地看到,联合收割机正忙着收割“晋作84号”小麦。据了解,该品种亩产达到807.03公斤,刷新山西中部地区历史纪录,是农高区科技创新的鲜活样本。
  在这里,科技创新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田间实践。47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如同密集的“科技神经元”,三大省部共建实验室构成创新“铁三角”——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破解区域种植难题,功能农业重点实验室挖掘作物的健康密码,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引领旱区农业绿色转型高效发展。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科技给旱作农业装上“智慧大脑”

  最近,农高区正忙着给有机旱作农业安上“智慧大脑”,一连串酷炫操作让种地越来越有科技范。建一个全国最全的“有机旱作成果宝库”,不管是能让谷子增产的新方法,还是让玉米更有营养的黑科技,都能在该宝库中找到“说明书”。今后农民想换良种、学新技术,就像在手机上刷视频一样方便。
  试验田里,精准的水肥管理和良种培育使曾经的旱塬地变成了“吨粮田”;“一年两作”的种植模式,让有限的耕地生长出更多惊喜。
  与此同时,农高区与中国农科院在生物育种、生物制造、智慧农业等前沿领域探索技术合作模式,实现了“国家队”和“国家队”的强强联手。

从一粒种子到一条产业链:农高区里的“乘法效应”

  在农高区的谷子基因库里,数千份谷子种质资源正等待着专家唤醒它们的潜力。而在不远处的加工车间,这些谷子正被制成营养粥及各种保健食品,身价翻着跟头上涨。从一粒种子到一桌饭菜,农高区正上演着农业产业链的“乘法魔术”。
  这种“魔术”的秘诀,就藏在八大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里。晋中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里,冷藏车川流不息,将太谷的瓜果蔬菜送往全国各地;东辉现代农业示范园里,智能温室连成一片,新鲜蔬果直供一线城市超市。
  金融活水的注入让产业链更有活力。中国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就像给农高区的产业链装上了“助推器”。据了解,2025年农高区计划推进1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26.5亿元,这些项目将产业链条越拉越长。
  “农高晋品”“晋中国农”等品牌名声越来越响,与“广誉远”“鑫炳记”等传统品牌形成互补。如“晋汾白猪”从制定国家标准到端上餐桌,形成完整的产业闭环,已经成为山西畜牧领域的骄傲。

从太谷到华北:旱作农业科技创新的策源地

  农高区创新的“1+10+X”现代农业发展体系,让技术推广驶上了“高速公路”。
  “让旱地不旱、薄地变肥”,农高区正在用科技给旱作农业插上翅膀,未来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可能藏着高产的秘密及增收的喜悦。
  “以前种谷子靠经验,现在按农高区的生产技术规程种植,亩产提高了100多公斤。”种植户王建国说。
  今年以来,农高区突出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为我省农产品“特”“优”品牌建设特别是推动“有机旱作·晋品”走出山西、走出国门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让山西的小米、红枣、中药材等特色产品走得更远。
  按照“立足太谷、覆盖晋中、辐射山西、影响华北”的蓝图,从解决旱作农业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到培育带富一方的特色产业,以“有机旱作”为名片的农高区,正在黄土高原上书写着现代农业的新篇章。

本报记者郝光明 通讯员陈金花

(责编:李琳、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