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监测守护水清河晏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记者日前从大同市生态环境局获悉,大同市建成了我国中部地区首个全流域水质实时监测系统,以“智”取胜,实现水质监测从小时级到分钟级的跨越,推动环保执法效率显著提升。
  近年来,我省对水环境监测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更高要求,大同市生态环境局引进了高密度、高频次、网格化的全流域水质实时监测系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水环境治理向智能化、物联化、数字化转变。
  据悉,该监测系统共设86套水质微型监测设备、76套留样器和25套视频监控系统,覆盖全市184个入河排口、污水处理厂及雨污管网等关键节点。系统采用量子点光谱传感器技术,约10分钟便可采集一次监测数据,通过海量数据在云平台计算,识别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数据关联问题。
  传统监测手段响应时间普遍在4至6小时,相对滞后,且难以应对跨界水污染等突发环境事件。全流域水质实时监测系统会采集实时、连续、趋势性的水质监测数据,当水环境恶化、污染物浓度升高时系统自动告警,使执法人员能够迅速、精准地排查排污点位,及时发现污染事故隐患,实现靶向性治污管理。通过建立一套“监测—报警—执法”的完整污染执法快速响应机制,有效提升水环境监测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用智慧手段守护好水晏河清。
  下一步,大同市生态环境部门计划将监测数据与气象、水文等信息联动,构建更精准的水环境预警模型,持续守护华北“水塔”,依靠“大同蓝、大同清、大同绿”三张亮丽的名片,擦亮大同市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本报记者

(责编:李琳、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