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在山西】醋香桃艳醉山乡
——阳泉郊区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千万工程在山西】醋香桃艳醉山乡
——阳泉郊区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当晨曦掠过汉河沟村的醋坊青瓦,当暮霭漫过桃林沟村的千亩桃林,当炊烟萦绕保安村的崭新民居……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画卷正在太行山脚下徐徐展开。
近年来,阳泉市郊区立足区位优势和自身实际,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产业发展为抓手,以生态宜居为导向,在广袤的田野上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桃花源里产业兴
漫步在阳泉市郊区平坦镇桃林沟村,千亩桃林枝繁叶茂,蜿蜒的观光步道串联起桃河民俗文化园、桃花源里公园、花果山观光园。道路干净整洁,游客在精心设计的园林景观中流连忘返,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而这幅如诗如画的田园景致背后,是一个资源型村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曾经的桃林沟村,依靠资源红利淘到了“第一桶金”。桃林沟人没有原地止步,而是“未雨绸缪”。
那时的桃林沟,没有桃,也没有林,只有村里的老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很久以前,村里的沟沟梁梁上都长满了桃树。
上山,种树。
春寒料峭时,党员干部带头扛苗上山;烈日炎炎下,村民们挥汗栽下一棵棵桃树苗。
几年时间,千亩桃林渐成规模,漫山碧绿缀着点点桃红,老人们口中的故事,如今终成眼前现实。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很快桃林开始挂果,为村里带来收入,更在桃花盛开、桃果满枝的美丽季节,吸引着周边大量游人前来赏花、采摘。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桃林沟打开了发展的新空间。村里敏锐捕捉到乡村旅游的商机,依托千亩桃林打造“桃花源里”景区,将传统农业与休闲旅游深度融合。
每年四月的桃花节,数十万游客慕名而来,漫山遍野的粉色花海与古朴的民俗表演相映成趣,成为晋东地区春季旅游的“爆款”。
桃林沟村乘势而上,建设桃河民俗文化园,将晋东地区传统行业以石刻、砖雕等艺术形式呈现,打造沉浸式民俗体验空间;开发悦洋水世界、空中栈道等现代旅游项目,形成“春赏花、夏戏水、秋采摘、冬民俗”的四季旅游格局。
今日桃林沟,春可赏桃花漫山遍野绽放如霞,夏可品鲜桃甜蜜滋润心田,秋可采硕果满载丰收喜悦,冬可观灯会映照和美乡村。这个曾经依靠地下黑色资源的村庄,如今依靠地上的桃花实现了绿色转型,成为阳泉市践行“两山”理念的鲜活样本。
醋香飘出转型路
郊区汉河沟村的晨光总是被醋香唤醒。在汉河沟村晋阳府醋文化馆前,一排排陶缸静默矗立,粮食在时光的魔法中蜕变成了醇厚陈醋。
而谁能想到,多年前这里曾是机器轰鸣的厂矿。
2010年,村里关停煤矿,那时汉河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宋晓文带领村民踏上“二次创业”征程,并提出了“地下转地上、黑色转绿色、农民转职工”的发展理念。
地下转地上,村里组建机械公司,开展工程挖掘、道路施工、造地复垦等业务,并组建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研发、生产醋系列产品;
黑色转绿色,村里组织村民常年造林绿化,成立金谷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种植大棚蔬菜和草莓、樱桃100余亩,形成休闲观光农业新亮点;
农民转职工,组织村劳动力由生产领域向经营、流通等服务行业转化,同时安排原煤矿80余名青壮年劳动力到驾校学习技能,培训合格后到新组建的机械公司从事机械操作,实现从煤矿下岗到公司上班的顺利对接。
转型的阵痛被收获的喜悦取代,晋阳府陈醋产量、质量、知名度持续提升,并参与了山西农业大学阳泉富硒产业研究院牵头的富硒醋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草莓种植基地里新改造的大棚不光减少了土传病害,还提升了游客的采摘体验,所产的草莓更是被当地市场追捧。随着晋阳府醋文化馆、景河酒店、汽车商贸基地等项目相继建成,“醋文化体验+休闲旅游+商贸服务”的产业集群也初具规模……
产业兴则乡村兴。随着产业的良性发展,汉河沟村也让发展成果惠及了全体村民,全体村民搬入水电气暖齐全的新居,村集体统一配备家电并发放装修补贴;60岁以上老人每月领取800元养老金,村民子女考上大学最高奖励3000元;卫生所、幼儿园、敬老院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实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产业升级,富了汉河沟村的百姓,也带动着汉河沟村的整体升级,在生态治理中,汉河沟村治理荒山500亩,让全村森林覆盖率从18%跃升至40%,拥有“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森林乡村”等多张名片。
荒坡古村焕新颜
行走在如今的郊区保安村,目光所及皆是风景:白墙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河道清波倒映着彩绘文化墙,月季与杜鹃在街头花坛中绽放出蓬勃生机。
“前些年村里连自来水都不通,路面坑洼,年轻人纷纷外迁。”村民付桃妮的感慨道出了曾经的窘迫。
保安村的蜕变始于河道治理。
过去,村内河道淤积严重,污水横流,被村民称为“龙须沟”。2024年,支村“两委”以“美环境、惠民生”为目标,投入20余万元,带领村民修缮道路200余米,让800多米淤塞河道变成如今的景观河。
在河道治理的同时,保安村同步推进道路修缮、墙体彩绘、绿化花坛建设等工程。村内主干道两侧的墙体被绘制成一幅幅反映农耕文化、乡风民俗的艺术画卷,两个新建的景观花坛中,月季、杜鹃随季节竞相绽放,为村庄增添了灵动之美。
环境的蜕变只是序章,产业兴旺才是振兴的脊梁,保安村北侧的山坡上,占地900亩的光伏发电项目正在加紧筹备,建成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40多万元,并探索“农光互补”模式,在光伏板下种植耐阴作物,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立体效益;山脚下,两个规模化养羊基地,年存栏量各200余只,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让村民的腰包日渐丰盈。
保安村的变化同样在细节处闪光,村委会院内“一事一议”记录本密密麻麻写满村民的集体决策——修广场的钱怎么花?花坛种什么花……村里的大事小情都听大伙儿的。
行走在保安村中,看着“最美庭院”的门牌挂上农家小院,“好媳妇好婆婆”的奖状贴进堂屋,文明乡风已如春风化雨。
“千万工程”经验如同一把“金钥匙”,打开了阳泉郊区乡村振兴的大门,从浙江到山西,从东海之滨到太行深处,跨越山海,在晋东大地上生根发芽。
本报记者苏晓晨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