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孕育“聚宝棚”
智慧农业孕育“聚宝棚”
走进阳城县禾木常青日光温室蔬菜大棚,一股温润的泥土气息与蓬勃生长的植物芬芳扑鼻而来。特聘技术员张洪庆正站在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设备前操作着屏幕。只见屏幕上,泵阀控制、肥料选择、灌溉区域一目了然,大棚内庞大的管道如精准的毛细血管网络,将水肥均匀地浇灌到每一株菜苗根系深处。
禾木常青日光温室大棚建设项目位于阳城县凤城镇美泉村、蒿峪村,由阳城县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投资建设。该项目占地约195亩,共计建设32栋蔬菜大棚。项目自开工以来,该集团克服工期紧、任务重等困难,细化时间节点,紧盯项目进度,加快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全部工程并投入运营。
“为确保项目高效推进,我们加强沟通协调、优化施工方案、强化组织调度。”阳城文旅集团200亩蔬菜大棚种植基地项目负责人崔行军介绍。他们将项目分解为具体子任务,并制定了详细时间表和路线图,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同时,加强与外部单位的沟通协作,争取多方支持,确保项目进度与质量双提升。
据了解,该项目采用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堪称温室大棚的“智慧心脏”,只需技术员轻点几下屏幕即可完成上千平方米区域的灌溉施肥作业。大棚外,环境污染检测仪如同“哨兵”24小时值守;棚内,土壤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环境温湿度、光照强度等关键参数在屏幕上实时显示。说话间,张洪庆动动手指,覆盖大棚的保温棉便开始自动收放,全面确保棚内始终处于最佳光热环境。“智能化设备让我们告别了传统人力操作的繁重与滞后,提高了生产效率。”张洪庆说,每栋大棚还配备有病虫害监测仪,利用害虫趋光性的特点,夜间诱虫灯亮起,害虫撞击玻璃屏后坠入远红外处理仓被灭杀,并自动收集至接虫箱,工作人员据此分析虫情,为精准、科学防治提供实时数据支撑,大幅减少农药依赖。
“智能水肥中枢”“环境守护者联盟”“自动化棉被管家”“虫情智能哨兵”……这些自动化设备极大节约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先进的管理运营方式则为项目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引进了山东寿光先进的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管理技术和经验,以种植黄瓜、番茄、南瓜、茄子、豆角等蔬菜为主,使用的有机肥全部来自阳城文旅集团旗下300万羽蛋鸡全产业链项目供应的优质鸡粪有机肥,符合现代消费者对纯净食材的追求。”同时,禾木常青日光温室蔬菜大棚还培育了富含胡萝卜素、风味浓郁且适合采摘的“金阳蜜珠”;高产抗病、贮运性卓越且适合保护地栽培的“浙粉202”等受市场青睐的新品种。
目前,该基地已采摘10万斤优质西红柿,陆续上市,其他各类蔬菜长势良好。随着项目的进一步壮大,该项目预计年产蔬菜可达2—3万斤,年产值400多万元,同时可为周边村镇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不仅能有效保障本地“菜篮子”供应充足,更能辐射运城、临汾、长治等周边城市,进一步优化区域农产品供应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记者赵玥童 通讯员李亚辉)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