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研】“赵树理文化”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入夏以来,赵树理特色小镇游客日益增多。图为游客在树理文化产业园小木屋休闲度假。本报通讯员摄


  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是“山药蛋派”作家赵树理的故乡,也是中华门神——“尉迟敬德”的隐居地。2000年,该村在全县率先跨入宽裕型小康村行列。尉迟村近年来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忠诚践行“千万工程”和“两个结合”,聚焦生态农业、文化品牌、企业服务三大板块,以文化为灵魂、产业为支撑、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城乡一体、村企融合,积极探索“赵树理文化”在新时代的文明实践和创新表达,扬优成势打造“多业融合,共生发展”的村级集体经济特色小镇模式。

党建引领,联农带农聚合力

  为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19年,尉迟村成立了党支部领办的村办股份经济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入股分红”等形式,有效盘活以土地为主的各项资源,实现规模经营,促进集体增收,带动群众共致富。与此同时,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程,迭代提升村级组织公共服务能力,实现了“近者悦,远者来”。
  2020年,沁水县涌泉香醋业有限公司谷柿食醋厂由嘉峰镇迁至尉迟村,成为尉迟村第一个招商引资项目。谷柿醋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由传统纯手工酿造,已成为沁河流域古堡群民俗代表性的传承工艺。短短几年,谷柿醋产业园和种植采摘观光园区已初具规模,除每年能为尉迟村分红收益10万元外,还有效解决了农产品滞销问题,稳定带动3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目前,谷柿醋产业园已升级转型为山西沁河古堡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期和特色小镇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代表村集体利益,也代表所有入股村民利益,收益归村集体和每一个入股村民。这样,村里每遇重大决策,政策一宣传、道理一讲清,干部群众很快能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后,民心凝聚更为紧密。
  为进一步提升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带动力,尉迟村党支部不断探索致富新路,结合本村“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先行区沁水段”的区位优势、人文优势和生态优势,以村办股份经济合作社担任法人领办了“山西树理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建基地、组联盟,不断扩大朋友圈,延长产业链,开辟了城乡一体、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2022年,山西树理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巩固提升赵树理党性教育基地基础上,通过与嘉峰镇党委党校、有培训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合作,聚焦树理文化名片,广纳研学对象,开展特色“小班化”教学培训。尉迟村党支部则在“党建引领、业务互助、优势互补”原则基础上,与长畛、窦庄、郭壁等嘉峰镇历史文化名村组建党建联盟,成立“嘉合兴”联合党总支,组织4个村的股份经济合作社签订框架协议,整合4个村的特色资源,着力打造集红色教育、古堡文化、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文化产业体验模式”。截至目前,尉迟村已经接待游客、学员近1万人次,带动集体经济增收100余万元,村民人均分红600余元。
  为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的留给农民,尉迟村党支部着力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多方合作、多业融合、共生发展。

产业振兴,村企融合激活力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市县镇三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和大力帮扶下,尉迟村立足区位和人文优势,突出树理文化和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确定了由美丽乡村转型特色小镇的经营思路,并成功引入沁水县煤层气开发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引进资本、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将美丽乡村所具有的山水风光、古建古居、人文历史等优势升级开发,建成更具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文旅类特色小镇——赵树理特色小镇。
  赵树理特色小镇项目以尉迟村为主阵地,着力打造“遇见沁河、笔耕砚田、时光树理、韵沁花海”四大文旅产业区,建成后将与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的三河口湿地公园遥相呼应。目前,树理书斋、树理故居、灵泉湖、树理文化产业园(花海区)等一期工程已建成运营,集高端民宿、书斋、文创、小剧场、作家小院、灯光演绎、亲子游乐等业态于一体,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一场依托尉迟村灵山秀水的灯光秀表演,以赵树理文化为主线,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视觉体验和文化感受。”6月5日晚,在尉迟村,来自山东的游客王女士观看了“花好月圆·灵泉秀”表演后,连连称赞“赵树理文化”有了创新表达。
  “村里基础设施好了,游客一天比一天多,‘五一’假期以来,我家的民宿天天爆满,大锅饭供不应求。”村民原春平高兴地说。
  一项项民心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的有序推进,得益于尉迟村完善的基础设施、健全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近年来,尉迟村依托自身独特文化,创新形成了“赵树理调解”工作法,引导群众“树礼”更要“树理”,向上向善的乡风民风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向好的重要保障。
  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尉迟村和沁水能投按照“地域相近、发展相助、组织相联”原则,实行村企“双向互派”“双向任职”机制,建立村企联合党支部、全域党建联盟等,按照“资源共享、理念共融、项目共推、品牌共创”原则,坚持“项目推进到哪儿,党小组就跟进到哪儿”。
  为进一步加强村企融合,推动项目顺利实施,联合党支部以班组为单位组建成立了4个党小组,将能力强、重实干的党员骨干选配为党小组长兼任班组长,充分授予党建工作和班站管理相对应职权,在管理指挥、安全管控、质量监督、进度保障、技术攻关、沟通协调等重点领域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同时,组建农村党员、乡村能人积极参与联建项目建设服务队,进一步加强工作对接、服务对接,及时了解发展计划,帮助协调解决项目用地、老旧房屋拆除、线路入地等具体问题,确保项目建设如期保质安全完成。
  党建引领、多方联动,村企融合不断深化,利益联结更为紧密。以特色小镇为基,尉迟村积极构建以市场运营为导向的建设投资机制,招募各项业态的专业化运营团队,吸引“树理创客”20多人,创造直接就业岗位100余个,间接就业500余人,日均吸引游客1000余人,大大激活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在此基础上,尉迟村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建立了互促互赢分配机制、共享并促集群机制,持续推进多业融合、迭代升级,以农林文旅融合创新助推特色小镇发展,组建共同富裕“乡村新社区”,鼓励村民在餐饮、民宿、商贸、集市、农家乐、趣味采摘等领域实现多模式、多业态的自主创业实践,从特色小镇中分享文旅发展红利,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治理有效,和美乡村惠民生

  在尉迟村,人们发现“美好,触手可及”。村东,树理书斋项目集读书活动、剧场演出、休憩餐饮于一体;村西,赵树理修建的小水库被打造成灵泉湖游园,改造后的游园入口大气简约、视野开阔,还新增了弧形石凳供人休息;村南,正在打造包含有花海游览、农田观赏、休闲度假的树理文化产业园……
  产业为基、文化为魂。自2023年以来,尉迟村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持续提高村庄规划、建设和治理水平,一体推动居住改善、功能优化、产业升级,深入推进自治、法治、德治、善治“四治融合”,保证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全村238户基本实现了幼有善育、病有良医、老有康养、弱有众扶,一幅新时代和美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在尉迟村党群服务中心,59项“村能办”便民服务事项清单张贴在墙、一目了然;“小芹、二黑”帮办点24小时为民便民;党员网格化管理坚持“和为贵”,及时化解邻里矛盾、回应群众诉求。
  在赵树理调解室,翻阅调解日志,上面详细记载着案情简介、调解过程、调解结果、工作处置体会、深化治理建议等,一套套清晰可见的矛盾调解案卷里,“四理六象”“五先五后”“三环七步”工作方法,是“枫桥经验”的延伸,更是“第二个结合”的文明实践和创新表达。
  在村党支部带动下,村民还自愿组织了“得力志愿服务队”,用实际行动为村民纾困解难,给予村民真正的帮助。如今的尉迟村,有困难找“得力”,有时间做义工已蔚然成风,村民们主动承担起维护周边环境的共治责任,村容村貌整体提升。
  时代在变、诉求在变,服务要与时俱进。特色小镇项目推进过程中,尉迟村党支部逐步从帮困送温暖向为民办实事的制度性举措递进,立足多方合作,做优联盟文章。一是建立师资库,通过聘请党校老师、联盟村行业专家、土专家、村级“头雁”、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充实全村文旅康养路线“讲解员”;二是设置微课堂,将现场、体验、专题、延伸、点单要素综合起来,根据培训、学员对象的情况,设置1到N天的特色“微课堂”“活教材”,重点围绕红色文化、文旅康养等开展“订单式”培训;三是开发特色线路,以逆向式需求为引导,根据各个行业各部门学员、游客需求,“量身定制”参观学习线路,开展多元化乡村旅游。
  现如今,赵树理特色小镇已“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机制成熟定型,与“赵树理文化”有机结合,富有温度、聚集能量的党群服务阵地走进项目工地、企业和商圈……不断创新着“赵树理文化”在新时代的打开方式。

本报记者芦燕娟 本报通讯员杜爱荣

(责编:温文、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