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端午】巧手制香包 绣出致富图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五月五,是端午,粽子香,香囊鼓……”又是一年端午节,运城夏县的传统非遗香包迎来产销旺季。5月28日,夏县尉郭乡中卫村的山西嫘祖文化布艺有限公司内,缝纫机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艾草、藿香等中药的清冽芬芳。一个个精巧的香包正从这里出发,将安康祝福送往千家万户。
  公司负责人田亲穿梭于工位间,仔细指点针脚走线,确保每个香包都精美无瑕。工人们围坐一起,手中针线飞舞,不多时,一个个精巧艳丽、幽香扑鼻的特色香包便在巧手下诞生了。展示墙上的香囊琳琅满目,或时尚或复古,图案精致、造型灵动。“每年端午节卖得最红火,今年能卖1000多万个。”田亲介绍。
  这一指尖上的产业撑起当地400多名妇女的日常生计。她们大多是同村或邻村的乡亲,在公司接受手艺培训后,便可将材料带回家中,灵活安排时间制作。据田亲介绍,目前公司已累计培训千余名妇女。这份家门口的工作,四季不停,临近端午更是热火朝天。小小的香包承载着安康祝福,也托起了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希望。
  香包虽小,内涵常新。田亲介绍,为让传统非遗香包焕发生机,她紧跟热点创新设计,将潮流与现代审美融入传统手工艺中,目前公司香包样式已达100余种。从传统的爱心、元宝、葫芦等样式,到今年绣着哪吒、敖丙等鲜活形象的香包,都是她精心构思,再交由专业制版公司与绣花厂打样落地。每一枚香囊内,填充着艾草、藿香等研磨而成的中药香料,不仅幽香宜人,更寄托着辟邪驱瘟、护佑安康的美好祈愿。
  小小香包,已成为夏县一张亮丽名片。它承载着端午祈福纳祥的千年民俗记忆,也成为激活乡村活力的“指尖经济”。飞针走线间,传统手工艺在指尖焕发新生,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本报记者李欣

(责编:李琳、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