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薪火传 太行精神砺新程
——重走太行英雄路沉浸式研学体验活动小记
红色基因薪火传 太行精神砺新程
——重走太行英雄路沉浸式研学体验活动小记
研学参与者们正在体验运输军粮。本报记者王昕摄
(扫描二维码看视频)
5月24日,在武乡县,6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参与者踏上全长5186米的“英雄之路”,用脚步丈量太行山脉,以沉浸式体验叩击历史之门。
这场以“我叫武乡·一身红装”为主题的重走太行英雄路沉浸式研学体验活动,将革命历史转化为可触摸的沉浸式场景,通过十大历史场景还原、五感教育法创新,让太行精神在年轻一代心中重燃,更以文旅融合之力让太行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让历史照进现实:5186米徒步感受抗战历史
在武乡关家垴歼灭战演绎区,战壕纵横交错,墙壁弹痕斑驳,炮火声震耳欲聋,身着八路军服的演员嘶吼着“冲锋号已经吹响”,瞬间将参与者拉回1940年的战场。
“这不是表演,是直击灵魂的历史重现!”在关家垴歼灭战演绎区,河南某研学机构负责人李伟蹲在战壕中动情地说。
此次研学活动以一条全长5186米的徒步路线为核心,象征中国14年抗战的5186个日夜。参与者每迈出一步,都在重走这样的历史轨迹:低缓坡道模拟“局部抗战”的艰难蓄势,陡峭台阶象征“全面抗战”的浴血奋战,终点处的八路军将士名录墙与步道数据墙带来震撼的视觉冲击。
这条“英雄之路”串联起十大沉浸式场景,将历史书页上的文字化作可触摸、可感知的鲜活体验。
创新教育场景: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他们啃树皮时在想什么?”“送子参军的母亲如何忍住泪水?”……当天,在蟠龙镇上北漳村的露天思政课堂上,当讲解员抛出这些问题时,200多名中学生思索着,不时攥紧了自己的拳头。
当听到武乡妇女李改花将3个儿子全部送上战场的故事,13岁的太原学生李子祺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堂课,让我读懂了什么叫家国”这句话。
此次研学体验活动创新性地将教育场景融入山水之间:在春花拥军站,独轮车“军粮运输”挑战赛让参与者感受“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的鱼水情深;在心艾救护站,战地包扎教学讲述抗战医疗队的传奇;夜幕降临时,八路军文艺小站的篝火映红年轻脸庞,开花调民歌与快板《太行山上》的节奏中,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歌声中流淌;鲁迅艺术学校旧址的木刻课堂上,“00后”学生陈昊的刻刀在枣木上迸出火星,他说:“原来‘以笔为枪’不是比喻,是刻刀在木板上真的能迸出火星!”
文旅融合新模式: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山西3400余处红色遗址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亟待激活的精神富矿。”多位文旅专家表示,此次活动成功探索出“场景还原+情感共鸣+价值传递”“红色教育+乡村振兴”“传统艺术+国防教育”等红色文旅新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重走太行英雄路沉浸式研学体验活动已成为首个在原旧址上打造的“中国红色文旅”新名片。数据显示:武乡近年来红色旅游接待量年均增长23%,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增收超3000元。此次活动不仅擦亮了红色品牌,更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引擎。
夕阳西下,参与者将印满感悟的“精神通关卡”放入怀中,这些载着初心使命的红色记忆,将从太行山麓飞向全国各地。
太原教师张敏的研学笔记上留下这样一段话:“这不是简单的徒步,而是一场新时代的精神长征。孩子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温度,更是民族脊梁。”
从“说教式”教育到“沉浸式”体验,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鸣”,武乡红色研学活动折射出新时代革命传统教育的创新路径。这次发生在太行山麓的教育实践,为全国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启示——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深的缅怀是奋进。
本报记者王昕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