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力量】洪洞:文明创建绘就民生幸福画卷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5月23日,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传来好消息,洪洞县正式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同时,国家税务总局洪洞县税务局、洪洞县洪都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蕴含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近年来,洪洞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秉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以“首创必成”的决心,干部群众齐上阵,全力打造信仰之城、首善之城、幸福之城、魅力之城、善治之城、共享之城,大街小巷干干净净,市民素质显著提升,城市形象焕然一新。
  文明花香满洪洞。洪洞县高标准打造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5个实践所、95个实践站,培育了4个省级、8个市级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全县165支志愿服务队、11.6万名注册志愿者持续开展“让老家更温馨,让人民更幸福”志愿活动。
  5月16日,“2025年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周”系列活动,在洪洞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办,志愿者们为群众发放临汾市委倡导的“最初中国·文明临汾”三个“十小事”宣传彩页,动员大家践行“文明十小事”,做文明行为的引领者;践行“健康十小事”,做健康生活的同行者;践行“环保十小事”,做低碳节能的实践者。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文明城市首先是信仰坚定的城市。洪洞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文明城市创建,一体推进理论武装、阵地建设、活动涵养,“槐乡大讲堂”成为党员干部提升素养的重要平台,全覆盖的科级干部轮训和“耕耘者振兴计划”培训不断夯实人们的思想根基,遍布城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历史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红色故事宣讲员用方言讲述本土故事,贴近群众,让党的声音传得更远、更接地气。
  人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洪洞县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实施了便民服务、交通公共秩序治理、市政园林绿化设施提档升级等10项专项行动和爱心驿站暖如家、爱心母婴室、便民指导促就业、健康义诊进社区等10件便民利民实事,让群众充分感受到创建活动带来的成效和变化。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将八成以上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用于民生,连续三年深度实施方便就业、满意教育、健康洪洞、幸福养老、如家社区、智慧城市“六大民生实事”。
  如今,洪洞县建成全省一流的“小水滴托育服务示范中心”,为婴幼儿提供优质照护;长期开展“星期天医生”活动,32个专家工作室56名专家入驻接诊,入选全国健康县区建设优秀案例。“凤栖洪‘桐’·赋能未来”创新创业技能大赛,启动了“洪洞小吃”市级劳务品牌创建。倾力打造的全省首个大明市井文化特色街区——见贤里,通过3个主题“街心公园”、12处城市新景观,让城市不仅有颜值,更富内涵,彰显着独具特色的城市魅力。
  基层善治筑牢幸福根基。村民事、村民议,洪洞县打造基层治理文明新标杆,探索“枫桥经验洪洞版”——“联手说事”基层治理模式,入选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作为山西唯一县级代表在全国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县委持续深化“双报到、双服务、双包联、双评价”机制,广泛开展“优化提升行动、入户敲门行动、党员联户行动、红色物业行动、暖心周末行动”五大行动,4300名在职党员到所居住社区报到,帮助52个“三无”小区建立“红色物业”。在全县47个物业企业和220个物管会(业委会)因地制宜设置“红管家”“红楼长”,组建“金牌调解室”和“政法新五老”等老干部志愿服务队,利用5300个微网格开展“暖心敲门”,解决“关键小事”、信访积案,形成“宝泓议事桌”“小区治理合伙人”等治理新模式,“温馨老家·幸福邻里”品牌持续擦亮。
  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霍泉,如今泉水汩汩流淌,依然滋润着周边几万亩良田。2023年,霍泉灌溉工程成为我省第一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也是我国第一个以引泉自流灌溉为特色的世界遗产项目。“中镇兴唐文化园区”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全国避暑旅游目的地和省级文旅康养示范区,开展了两届中镇霍山避暑康养旅游季系列活动。
  城市是文明的标志,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文化赋能激发城市活力。洪洞县秉承“办好一个活动,带活一座城市”理念,先后举办了大槐树半程马拉松,开辟了大槐树低空观光旅游线路,拍摄了“大槐树下”系列微短剧。弘扬“家”IP,推出了家宴、家居、家闲、家艺、家学、家礼、家养、家景等八大“家”文旅产品。举办了洪洞城市文旅创意设计大赛,举行了“跟着悟空游洪洞”系列活动,在北京连续三年举行了山西洪洞寻根问祖旅游季推介会,打响擦亮了“走遍天涯洪洞是家”城市文旅品牌。
  一城文明风,满目幸福景。日新月异的变化可感、可触,洪洞县正以“全国文明城市”为起点,让文明浸润于日常行为中、镌刻在城市精神的最深处,为共建文明幸福之城持续加码,为县域高质量发展赋能聚力,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强。

本报记者杜春春

 

 

(责编:李琳、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