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长治市:八百里浊漳美如画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浊漳河平顺县阳高乡段景色宜人。本报通讯员摄


  

核心阅读
  作为黄河中游重要省份,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扛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使命任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总投资超千亿元的“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加快实施黄河干流流经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强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022年、2023年带动全社会参与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坚持“四水四定”,量水而行、节水为重,持续有效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截至2023年末,全省地下水位普遍止降回升,较2018年最高回升1.78米。三晋人民期盼多年的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正式进入建设阶段。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项目、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等持续推进,“七河”“五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效果凸显。大力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印发《山西省母亲河名录》,全省11个市和117个县(市、区)都明确了自己的母亲河,母亲河复苏幸福河湖建设三年行动全面开展。朔州七里河、长治绛河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幸福河湖建设项目。
  三晋大地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随处可见,表里山河更加多姿多彩。

张巨峰整理

  初夏的浊漳河水,在暖阳下缓缓流淌。5月13日,记者来到潞州区下秦村段,河水碧波荡漾,两岸绿树成荫,野鸭与红嘴鸥齐飞。这份好景致,得益于长治市浊漳南源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的实施。
  “从‘臭鱼塘’到‘生态河’,变化非常大。”下秦村村民刘金宝说,以前路过河边都要捂着鼻子跑,现在多的是人在这里散步遛弯。
  浊漳河是长治境内最大的河流,有南源、西源、北源三大支流,干支流近800里,流域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71.9%,是长治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河。近年来,长治深入推进“八百里浊漳·美丽的画廊”母亲河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河底清淤、河道清障、岸线绿化……在推进浊漳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过程中,长治坚持规划引领,制定了《八百里浊漳水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规划》,出台了《全面实施八百里浊漳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方案》;围绕八百里浊漳水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共谋划项目197个,总投资198亿元;通过示范引领、财政激励奖补,推动浊漳河流域综合治理。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落实投资31.49亿元,推动57项工程开工建设、12项工程完工,累计完成投资34.81亿元。
  长治母亲河碧水蜿蜒露新颜。如今,浊漳河南源和西源汇合处——襄垣县甘村,通过打造三漳湿地公园“城市名片”,已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的繁衍生息地。
  平顺县境内长达54公里的浊漳河谷,是八百里浊漳河最为精彩的一段。在这里,浊漳河走峡谷、断峭壁、切山峰,弯弯绕绕,一路欢腾,落差最高可达250米。2024年8月,为提升浊漳河干流(平顺段)防洪能力,平顺县正式开工建设浊漳河堤防工程、主槽防护工程、滩槽整治工程及入河口改造防护工程。
  长治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郭爱斌表示,今年将切实发挥县区属地主体责任,合力加快项目建设,真正把浊漳河打造成生态长廊、经济长廊、文化长廊、富民长廊。

郭慧聪

(责编:刘洋、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