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研】家门口养老 托起幸福“夕阳红”

——榆次区“嵌入式”养老的探索与实践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晋华街道康乐社区华晟咱家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活动室里,几位老人正在跟老师学习弹奏八音彩虹琴。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发布,围绕加快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出扩大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发展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推行“社区+物业+养老服务”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更好保障老有所养。
  近年来,晋中市榆次区积极探索“嵌入式”养老服务新模式,全力拓宽养老服务新路径,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擦亮养老服务品牌,创新打造“三嵌三入”养老服务模式,即把“服务功能、智慧平台、医护康养”嵌入与“入区、入户、入托”服务相结合,推动全区养老服务从“有保障”向“有质量”迈进。

┃养老不离家┃打造15分钟生活圈

  4月18日,清晨7时,榆次区晋华街道康乐社区华晟咱家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厨房里,已经飘出阵阵饭香。79岁的董文琴像往常一样,准时来吃早餐。“一碗热腾腾的米粥,配上鸡蛋和小菜,才5块钱。”董文琴满足地说,“饭菜可口还便宜,吃完饭和老姐妹们唱歌、练字,一天过得可充实了。”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榆次区各个社区已成为常态。作为晋中市主城区,榆次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5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5.8%。近年来,榆次区坚持把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积极打造“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实现“养老不离家”的美好愿景。
  在华晟咱家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两层楼的空间被划分为多个功能区,一楼的老年食堂,一周七天不重样供应营养餐,还可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老人提供特需餐食。走上二楼,新中式风格的房间清新雅致,经过适老化改造,全屋实现智能语音系统控制,方便老人的日常起居。在走廊尽头的活动室里,几位老人正在参加益智互动——手眼脑协调配合,弹奏着“八音彩虹琴”,悠扬琴声中,一派温馨祥和。
  “康乐社区人口较密集,属于老龄化程度较高的老旧小区集中区域,这个养老服务中心约1500平方米,服务覆盖周边132个居民小区、1万余名老年人,曾获评‘山西省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等多项省级荣誉。”华晟咱家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陈丽媛介绍道。
  值得一提的是,康乐社区的办公地点就设在中心一层,这是榆次区将养老服务机构深度嵌入社区,实现资源整合的又一实践。“在家门口、楼底下就能享受到便利服务,辖区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康乐社区主任邢娟说道。
  据榆次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区在35个社区、731个小区积极探索布局功能齐全的养老服务中心,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各类市场主体开展招商引资,选育华晟康养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龙头典型先行先试,目前已在迎宾、晋商、思凤、康乐等7个社区建成8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重点打造“15分钟养老生活圈”。
  “我们做过详细测算,老人从家出发,步行15分钟内就能到达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卫生站等必备场所。”该负责人说,“8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连点成面,有效整合周边2公里范围内的商超、餐饮、医疗护理等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保障的养老服务,也让在外的子女更加安心。”
  家住新建西社区的张文广对此深有体会。去年老伴中风后生活不能自理,他一度为照顾其起居发愁。“现在白天送老伴去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进行日间照料,还有护工陪着进行康复锻炼,解决了大难题。”张文广感慨道。

┃智慧养老┃科技让服务更精准高效

  在晋星社区华晟咱家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监控大屏上,近百个绿色光点在地图上闪烁,形成一张密集的服务网络。“每个光点代表一位佩戴智能设备的老人。”陈丽媛介绍,“这些智能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心率、血压、血氧等健康数据,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自动报警并定位,同时自动拨打亲属电话。”
  83岁的李华之举起手臂给记者展示智能腕表,“这个手表最方便的是‘一键呼叫’服务,前几天半夜心慌,按了一下,不到10分钟医护人员就上门了。”记者看到,所有房间都配备了数字电视、语音照明及呼叫系统等智能装置,医护人员每天两次为老人们测量血压、血氧等体征。数据显示,该中心运行十年来,已提供综合养老服务13万余人次,适老化改造服务50余户,处理紧急呼叫2290次,全部得到及时妥善处置。2022年,该中心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养老服务先进单位”称号。
  “科技让服务更高效,更重要的是让养老更体面、更有尊严。”陈丽媛指着房间里一台设备介绍,“这是轮椅式洗浴机,可以让行动不便的老人坐着完成整个洗浴过程,既保证了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老人隐私。”
  目前,榆次区打造的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已接入全区87家养老机构数据,为10万余名老年人建立电子档案,涵盖生活情况、健康状态、养老需求、就医诊疗等数据信息。平台采用“系统+服务+老人+终端”的智能模式,充分融合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方式,实现“需求收集+精准派单+服务跟踪+质量评估”的完整闭环管理。老人或家属通过手机App、智能终端等提交需求,平台自动匹配服务资源,并对服务质量进行全程监督。
  科技赋能,让“AI+养老”走进生活。在大学城第一社区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多处“AI+养老”的应用让人眼前一亮。临近午饭时间,透过厨房的透明玻璃,智能烹饪机器人正在“炒菜”。“调味料已经提前设置好了,智能屏幕随时调取菜谱,还能根据老年人的健康数据定制个性化营养餐,既保证口感,还配比健康。”中心餐饮部负责人蔡文丽说。
  据了解,该中心广泛应用“AI+养老”技术创新,引进了智能护理机器人、中医号脉机器人、智能烹饪设备等AI技术设备,融入日常养老服务。中医号脉机器人可模拟人工把脉,将数据传输回电脑,初步诊断后给出调理建议;智能床垫能实时监测老人的睡眠质量,并进行健康评估,如果不慎在卧室摔倒,毫米波雷达则会第一时间拨打家属电话;智能体检机器人可给老人测量血压、心电图等,生成健康报告。
  “科技创新大大提升了服务效率,更重要的是让老人感受到被尊重和关怀。”榆次区民政局负责人表示,全区正以点带面推动“AI+养老”,逐步构建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精准高效的智能养老服务体系,力争在5—10年内实现智能养老设备和技术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场景中的普及。

┃社会共助┃构建多元化服务体系

  每周四,榆次区锦纶街道玉湖社区“中医阁”总是格外热闹。山西中医药大学的师生们在这里开展义诊活动,为老人提供推拿、艾灸、拔罐等传统中医疗法。“这些孩子手法专业,还陪我们聊天解闷,感觉特别温暖。”75岁的王为东边说边让志愿者帮他按摩肩膀,“我肩膀有旧疾,经过调理,现在胳膊能抬高了。”
  探索校地合作机制是榆次区“嵌入式”养老的特色之一——充分发挥山西大学城、职教港承载地优势,积极推动高校人才、技术、装备等向基层治理服务下沉集聚,推进中医药文化融入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近年来,锦纶街道党工委以“校地合作”为契机,与山西中医药大学及榆次区人民医院、中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玉湖社区率先打造“中医阁”,定期组织义诊活动,开设养生讲堂,邀请专家为老人讲解四季养生、穴位保健等知识。
  在路西街道,“社区+物业+养老服务”的创新模式发挥出重要作用。“我们系统培训物业人员掌握基础养老技能,让他们成为身边的‘养老管家’。”路西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巧顺介绍,他们积极探索,将物业融入社区养老服务,在单元门、公共坡道、电梯等公共区域进行适老化设施改造,增加日常保洁、代买代购等居家养老服务,辖区物业人员24小时在岗,第一时间发现并响应老人需求。数据显示,该街道“社区+物业+养老服务”模式运行三年来,已为老人解决各类生活问题2300余件。
  此外,在榆次区委、区政府引导下,晋中市义工协会、山西晋中高校新区志愿者联盟等20多个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养老服务,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社工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发展模式。据统计,全区现有养老服务志愿者1万余人,建立志愿服务站点283个,2024年累计服务时长超过200小时,开展各类助老活动60余场次。
  养老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榆次区正在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平台搭建等方式,让各方力量都能发挥所长,共同守护最美“夕阳红”。
  夕阳西下,康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活动室里,20多位老人正在排练合唱《打起手鼓唱起歌》,准备参加下个月的社区文艺汇演,老人们神采奕奕,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这幅生动的画面,正是榆次区推进“嵌入式”养老模式最好的注解,也诠释着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深刻内涵。
  养老问题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近年来,榆次区财政累计筹资1100余万元投入养老服务领域,累计撬动上亿元社会资本,集中投入“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事业。下一步,该区将继续深化“嵌入式”养老模式创新,完善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质量,真正实现从“养老”到“享老”。

  文/图本报记者韩乐

(责编:刘洋、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