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见闻】灵石县翠峰镇靳村:鸵鸟养殖 增收致富
【一线见闻】灵石县翠峰镇靳村:鸵鸟养殖 增收致富
初夏时节,灵石县翠峰镇靳村的山坳间,“咕噜咕噜”的叫声此起彼伏。5月8日清晨,数十只体形高大的鸵鸟在围栏里优雅踱步,灰褐相间的羽毛泛着柔和光泽。饲养员杨建亮刚扛着饲料走近,这些“大个子”就伸长脖子围拢过来,黑亮的眼睛里写满期待。
“开饭啦!”随着杨建亮的吆喝声,基地负责人王志勇举着自拍杆快步走来。手机上,粉丝留言不断刷屏:“大壮今天好精神!”“想看小鸵鸟吃饭!”镜头里,一只名叫“大壮”的鸵鸟正优雅地低头进食。这场特别的“鸵鸟早餐秀”自2024年11月开播以来,已吸引2万多粉丝定时守候。
“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坡。”趁着鸵鸟进食的空当,王志勇向新粉丝讲述创业故事。2015年,退伍回乡的他偶然了解到鸵鸟养殖产业,毅然决定投身其中。从最初的几十只种鸟起步,如今基地已发展到拥有4间标准化育雏室、5000平方米商品鸟栏,存栏600余只非洲鸵鸟和100余只澳大利亚鸸鹋。
漫步养殖基地,王志勇如数家珍:“鸵鸟浑身是宝,一只成年鸵鸟可产肉70公斤,蛋壳能加工成工艺品,皮革更是高端原料。”目前,合作社年孵化鸵鸟2000余只,出栏商品鸟300余只,年产鸵鸟肉10吨,年产值突破800万元。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产业发展的红利正惠及周边村民。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王志勇带动300余户村民参与鸵鸟代养和饲料种植,户均年增收超过2万元。正在自家地里收割苜蓿的村民封翠英说:“现在种苜蓿不愁销路,合作社包收购,一年能多挣3万块!”
除了养殖和加工,合作社还开辟了观光体验项目。周末时,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以前只在动物园见过鸵鸟,没想到咱们这儿有这么大的养殖基地。”省城游客郭睿兴奋地说。据统计,基地年接待游客已超万人次,实现了养殖、加工、旅游的融合发展。
“鸵鸟耐寒耐热,特别适合北方养殖,是带动乡亲们致富的好产业。”站在基地高处,王志勇指着远处的空地信心满满地表示,公司目前正与山西农业大学深度合作,共同研发鸵鸟专用疫苗和高营养功能性饲料,力争明年存栏量达1000只,把产业打造成为灵石县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
张谦 徐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