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县后冯家沟村:荒坡坡变身“金窝窝” 老枣林焕发新生机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随着气温升高,黄河岸边的枣农开始了新一年的农忙。在柳林县孟门镇红枣种植区,已有枝条窜出嫩芽。当地合作社的枣农们在1000多亩的枣园里修剪果枝、耕地施肥,为枣树涮白,给新栽植的果苗浇水,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今年一开春,家住孟门镇后冯家沟73岁的枣农冯生俊就在合作社的枣园里忙碌开来。前几年,冯生俊栽种了十多亩枣林,因连续多年红枣产出收益不好,失去种植信心,不愿在地里投入过多的精力。“当时每亩枣树虽然也能有一千斤左右的产量,但晒干后的枣一斤才能卖到一块钱,一年辛苦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老百姓只能拿它喂羊,或者干脆烂在地里。曾经当宝贝的枣树,也没人打理。”回忆起柳林红枣的低迷期,冯生俊无奈地说。

三年前,冯生俊把家里的十多亩枣林流转到了柳林县名特优红枣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管护、统一经营,他也成为合作社的社员,在枣园里打工做活。这两年枣林流转收益加上打工收入,冯生俊每年能挣到50000多元。有工做、有田租,冯生俊感到很满足。“自从凤生流转了村里的土地后,一棵棵老枣树经过品种嫁接改良和田间精细化管护,无论是质量还是挂果都比往年好。”看到枣园的收益越来越好,冯生俊在地里有使不完的干劲。

冯生俊话里提到的凤生,就是柳林县名优特红枣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冯凤生。前几年,面对漫山遍野的红枣林成片撂荒现状,冯凤生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下,把后冯家沟山坡上的枣林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先后承包了1000多亩红枣林,开始对枣树进行嫁接和品种换优,并对红枣林进行精细管护,800多亩红枣林完成品种改良。在发展红枣主导产业的同时,冯凤生把枣园土地深耕施肥后,积极拓展林下空间,采取林药混作、林药间作等方式,实现多元种植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向土地要效益。“去年我们收成不错,很多红枣一早就被相中、预订出去了。”冯凤生自豪地说。

后冯家沟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也是我市集中打造的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之一。如今,冯凤生紧跟乡村振兴步伐,借势瞄准发展“特色产业+观光采摘”。今年,他在村头两边的山坡上建起了300亩采摘果园,栽植了苹果树、李子树、杏树,发展以红枣为主,多种种植经营为辅的特色产业。“等到了明年秋天,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游客可以一边欣赏美景,一边体验田园采摘的乐趣。”冯凤生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记者 罗丽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