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

《乡村振兴 山西样板》系列纪录片 第4集——绿野新篇映春晖

山西省乡村振兴示范村——蒲县薛关村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薛关村日光大棚

村民手捧刚采摘的西葫芦

薛关村党群服务中心


  夏日的蒲县薛关村,山青水碧。昕水河畔,一座座排列有序的温室大棚,在青山碧水的映衬下格外耀眼。一年四季,辛勤的人们在这里精心打理,把温室大棚变成了“聚宝盆”。以温室大棚产业为发端,薛关村这个地处吕梁山南端的普通乡村,彻底摆脱贫困,走上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晨光初露,薛关村开始苏醒。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走向田野,走进大棚,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凌晨5点,薛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反翠走出“家”门,走进自家的大棚,和雇佣的工人一起采摘黄瓜。她的丈夫则开始分拣头天晚上采摘的豆角。他们要抓紧时间,把最新鲜的蔬菜送到县城的店家手里。
  多年来,刘反翠的一天就是这样开始的。为了方便照看大棚,刘反翠早已把家安在了大棚旁简易的板房里。这是她对大棚的坚守,也是对大棚的偏爱。
  6点10分,刘反翠接到一个电话,便急匆匆放下手头的活儿,骑着电动车赶往约定地点。她要到村西头处理一起绿化纠纷。
  农村的事接二连三、千头万绪。整整一上午,她调解了3起纠纷,临近中午才能坐下来休息一会儿。
  在薛关村,凡是涉及到村民利益的事,大家都愿意找刘反翠调解,而她总能从大局出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把事情处理得圆圆满满。
  从1999年担任薛关村党支部书记至今的20余年时间里,刘反翠带领村委会一班人,立足薛关村,创新发展思路、冲破产业发展瓶颈、搭建发展平台,以发展大棚种植为先导,使薛关村产业形成了集果蔬生产、休闲采摘、游览观光、粮食种植、畜牧养殖于一体的“一业多元”农业综合体,走上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薛关村素有蒲县的“西大门”之称。广袤的山水林田,为薛关村发展区域绿色农业产业提供了条件。1999年,薛关村开始发展大棚产业。从土坯大棚到土坯钢架大棚,再到日光棚和智能棚,大棚“身段”的变化,印证出薛关村经济实力的变化、思想的变化、村民生活的变化。2023年,薛关村人均收入1万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4万余元。
  张艳青,薛关村温室大棚种植大户。这一天,她请来的技术员走进休耕的大棚,查看大棚温度,与她交流闷棚技术。凭借多年的大棚种植经验,张艳青已经娴熟地掌握了大棚种植技术,但她还是坚持定期请外面的技术员来传授、交流经验。如今,她的7座大棚,一年四季倒替休耕,生产的蔬菜不间断地供应蒲县、大宁、隰县的各大超市和菜市场。
  晚上10点,张艳青的爱人走进大棚采摘黄瓜,他要在第二天6点前,准时把这批货送到大宁县订货客户的手里。为了保持黄瓜的新鲜度和品质,夜间加班采收已经成为他的习惯。
  薛关村大棚的发展,带动了村里的就业。在薛关村的大棚里,有300多名村民在打工,绝大多数是村里的脱贫户和年龄较大的村民。这些原先只能做家务、打牌、晒太阳的村民,成为推动大棚发展的有生力量。他们不出村就可以有事干、有钱挣。
  村民郭方,受雇在温室大棚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大棚种植经验。施肥、授粉、打芽、浇水,雇主大棚里的这些技术活,他能精确把握时机,适时操作到位。由他管理的大棚根深苗壮、硕果累累。每天固定时间上下班,每月3000元工资,他心满意足。
  薛关村的大棚产业留住了人,更留住了乡愁,人间烟火依然袅袅,赋予了乡村振兴更深刻的内涵。
  排列在昕水河畔的207座大棚,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它是薛关村民的“聚宝棚”,让薛关村有了光明的“钱景”。
  2022年,借助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建设,薛关村抓住机遇,在大棚里种植葡萄、樱桃,利用错峰成熟,与蔬菜形成互补,实现全年有采摘。2023年,薛关村乘势而上,开展采摘研学活动,让游客在棚内体验农业生产全过程。“春能踏青,夏可纳凉,秋赏风景,冬搞体验”,薛关村果蔬采摘大棚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在发展大棚产业的同时,薛关村将传统的粮食种植、畜牧养殖紧紧抓在手里,鼓励村民扩大生产,全村粮食稳产,牛羊成群,传统的种植、养殖户大受其益。
  在“一业多元”的产业发展中,一个个吃得了苦、干得了事的干部脱颖而出,村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日益增强。
  任蒲建,薛关镇副镇长,原薛关村第三任村官。他是薛关村带头承包第一代大棚的4人之一。三年的村官任期,不仅让他得到锻炼,升任薛关镇副镇长,还在薛关村找到了人生伴侣。
  这是一次机缘巧合。这一天,第一任村官乔晓莉、第三任村官任蒲建先后回到薛关村看望刘反翠。他们与刘反翠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现在,薛关村的村官已是第五任了。前四任村官在接受锻炼后先后离开,3人得到提拔重用,1人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国家部委的公务员。虽然走上新的岗位,但在他们的心中,薛关村就是自己的家,刘反翠就是他们的“妈”。
  如今,第一任村官乔晓莉的丈夫高健,主动请缨到薛关村担任第一书记已经三年。
  薛关村之所以让这些村官们念念不忘,在于他们在这里汲取了脚下这片土地的养分,镌刻在他们心中朴实善良的品质,没有流逝,依然有着对这块土地的深深眷恋。
  又到了月底总结的时候。这天上午,薛关村村干部聚在一起总结、部署工作。“道德银行+共促文旅月”表彰会上,6位受表彰村民披红戴花,领到了他们的奖品——道德积分。
  在薛关村道德银行,米面油盐和其他日用品摆满货架,这是村民在获得一定道德积分后,可以按分领取的奖品。村集体活动参与者,凡是在公益岗位为集体出力做事者,均可获得道德积分,无形中村民的集体观念大大提升。自道德银行开设以来,薛关村的凝聚力愈发强大。它成为村委会工作的抓手。
  村里先后成立了经济联合社、理财小组,发展经济、监督财务;2010年办起了村养老院,60岁以上的老人,可在这里用餐、理发、打牌下棋、休闲娱乐,为晚年生活增添一份别样的风采。
  夕阳西下,余晖铺洒在大棚之上,恰似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薛关村把故事写在大地上,让每一个村民都绽放着笑脸,让每一寸土地都得到它应有的价值。这一切汇聚成薛关村大步向前、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撰稿:郝大为
摄影:马正 要笑 李久民

(责编:李琳、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