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创新添活力 托管田野绘新景
——交城县大辛村探索“党建+”模式推动乡村振兴
模式创新添活力 托管田野绘新景
——交城县大辛村探索“党建+”模式推动乡村振兴
图为协助无人机为冬小麦施叶面肥。
春风拂绿,沃野铺金。4月14日,走进交城县夏家营镇大辛村,触目皆春,嫩绿的麦苗随风摇曳,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和脸上幸福的笑容,共同在大地上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这幅充满希望的景象,是大辛村以党建为引领,探索农业托管新模式,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今年以来,交城县聚焦特色产业培育和农文旅融合,深入实施“增收共富工程”,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大辛村立足实际,深挖潜力,在党组织的主导下,通过引入创新基地、升级种植模式、延伸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双增收”的共富之路。
“我们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适合本村发展的新模式,以‘党总支+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为抓手,实现了农业生产托管的全面升级,让村民真正受益。”大辛村党总支书记王俊强介绍说。
三年来,大辛村不断深化这一模式,与先进企业合作建立粮食高产创新基地和功能性硝基水溶肥示范基地,完成了全村3500亩耕地的水肥一体化建设。同时,依托省科研院所,制定轮作方案,科学测土配方,优化农机调度,探索实施“冬小麦+甜玉米”“冬小麦+短期玉米+大豆”“土豆+芥菜”等两茬种植模式。通过“一年两茬、两年三季全托管”的种植新模式,每亩土地年产量提升30%以上,带动村集体增收超30万元。
“科技赋能是关键。通过科技的引入,我们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到现代化种植的转变,不仅提高了产量,还降低了成本,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也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王俊强说。
为突破传统农业效益瓶颈,大辛村集体投资180万元建设粮食仓储和烘干仓库,并引进了面粉加工及粮油深加工生产线,积极拓展农产品电商销售渠道,着力打造“大辛粮品”特色农业品牌。目前,小麦每斤销售附加值提高1.2元,玉米副产品销售额已达15万元。通过延伸产业链,今年村集体经济预计将突破100万元。
同时,针对村内老龄化现状,大辛村创新设立了“银龄工坊”,组织60岁以上、身体健硕且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参与选种、春浇、晾晒、秋收、包装等轻体力劳动。
“每天能挣80元,既锻炼了身体,又能增加收入,真是太好了!”68岁的村民张大爷乐呵呵地说。
目前,大辛村集体合作社已吸纳45名老年务工人员,人均年可增收超过1万元,村集体经济的“反哺”,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通过党建引领、科技赋能、产业延伸和集体“反哺”,大辛村不仅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还让村民真切感受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实惠。
“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适合农村发展的新模式,让更多的村民共享发展成果,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力量。”王俊强坚定地说。
记者刘少伟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