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

廿三载红色约定 照亮乡村振兴路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当前,山西运城430余万亩冬小麦正处于拔节期。4月7日,国网芮城县供电公司员工来到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区芮城基地,帮助检查春灌用电设施,了解用电需求,保障用电安全可靠。

国网朔州神头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在营业厅向前来办理业务的用户宣传安全用电知识,并详细讲解网上国网APP自助报修流程。


  在太行山脉的褶皱深处,一抹抹“红马甲”穿梭于悬崖峭壁与田间地头,用行动诠释着“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这支身穿“红马甲”的队伍,就是国家电网山西电力太行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
  2002年9月,这支队伍由“共产党员号”起步,23年如一日坚持“善小而为之”,深入学习张黎明、钱海军等“时代楷模”,传承和弘扬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太行精神。23年来,这支服务队逐年开展专项行动,累计服务客户10万余次、志愿帮扶5万人次,为服务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不停电”是服务最优解
  这个春季,太行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们非常繁忙。“师傅,由于这里刚经历大风过境,我们来帮您排查一下机井变台是否产生隐患,以确保春耕灌溉的安全稳定用电。”4月15日,在浑源县,太行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工作人员开始协助辖区机井用户排查变台设备隐患。为降低强风天气过后机井用户设备故障率,保障农户春灌安全稳定用电,服务队出动4支“特巡小分队”,通过红外测温、无人机巡视等技术手段对设备进行检测,严防设备“带病”运行,尤其杜绝跌落开关软挂现象的出现,协助用户发现并处理隐患缺陷7处,切实筑牢春耕春灌期间电力“安全网”。
  前不久,在昔阳,太行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和青年突击队,启用无人机开展山火易发区域线路巡检工作,筑牢防山火安全防线。在长治武乡,党员服务队创新“临电租赁”模式,为新型农业主体提供“一站式”用电解决方案;在吕梁兴县,扫码用电装置覆盖千亩果园,农户“手机一扫,电力即通”……
  “15分钟服务响应圈”星罗棋布,“村网共建”电力便民服务点覆盖全省……“太行黎明队”将“不停电”作为服务升级的突破口,作为服务的最优解。
  服务最优解的背后,是协同联动、内外兼修。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压实三级责任链,服务队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省级统筹战略部署,地市融合专业资源,县域强化支部落实。通过“月度计划审核+季度成效评估”,确保服务行动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大同云州供电公司还创新开展“支委包片、党员驻点”模式,将服务队建设纳入党建考核,推动办电业务“零投诉”。
  为了实现服务最优解,太行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以政治宣誓强化使命担当,党性锤炼依托太行精神传承基地开展红色研学,技能锻造实施“双师带徒”培养计划;聚焦理论主课、保供首责、为民宗旨等方面,每年开展党员服务队队长、队员轮训培训,着力塑造既懂理论、又重实践的高素质专业队伍,形成“专家领衔、全员争优”的雁阵格局;编制《标准化建设手册》,推出42项“二十四节气”助农服务,上线智慧党建系统实现活动全程数字化管控,“一队伍一项目一特色”模式孵化出“光伏助农”“智慧电管家”等创新项目。“弘扬太行精神传递黎明温暖”入选全国电力行业党建优秀案例。
  从太行山麓到汾河两岸,一面面党旗在服务一线飘扬,一盏盏明灯为民生幸福续航。
  人民群众“关键小事”是“头等大事”
  国家电网山西电力太行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是由多个分队组成的“电力铁军”,服务队以红色基因为魂、以创新服务为翼,在乡村振兴、电力保供、民生服务等领域,诠释了人民群众的“关键小事”就是服务队的“头等大事”。
  2007年,晋城陵川县供电公司成立首支党员服务队,将每月18日定为“上门服务日”,为山区群众提供电力检修、物资代购等服务。这一传统延续至今,累计服务超6500天,足迹遍布170余个村庄。2025年,在全国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该队伍被中宣部命名为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在陵川县夺火乡高谷堆村,五保户王羊全每月都会迎来队员的探访,检查用电设备、送去生活物资,成为山区独居老人的“暖心约定”。太行山悬崖上的抱犊村,曾因交通闭塞长期缺电,服务队以“人工转运+索道托移”的土办法,将重达数吨的变压器送上900米悬崖,为43家民宿点亮“致富灯”,并完成陵川东部7个乡镇、171个行政村电网改造,惠及2万余户居民。2021年7月,晋城遭遇特大暴雨,古郊乡东上河村电杆倒伏,服务队队员肩扛物资,在泥泞中跋涉6公里,连夜抢修恢复供电。“看到‘红马甲’,心里就踏实了!”村支书王少伟感慨道。
  为了助力大同云州区的黄花产业,服务队创新编制《黄花产业二十四节气优质服务流程》,为17万亩黄花种植定制全周期用电方案,涵盖灌溉、烘干、冷链等环节,年均走访机井用户300余次,护航53家企业扩产。当地村民感叹,以前烘干靠天,现在电力保障让产量翻番。绿色实践中,服务队在谢疃村创建“绿色驿站”,帮扶1423户光伏家庭清理光伏板积尘,提升发电效率15%,助力3.7万户低碳生活。大同熊猫光伏电站的“电力义诊”让光伏板成为村民的“钱串串”。
  在长治黎城县,服务队推出“电力爱心超市”,农户通过参与安全用电活动兑换农耕设备,既提升用电意识,又促进生产发展。
  相关负责人告诉山西晚报记者,面对能源革命与乡村振兴的双重使命,服务队挺膺担当、冲锋在前。例如,太原供电公司研发“配电网数字化综合管控平台”,故障定位时间从40分钟压缩至15分钟,获2022年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晋中平遥推出“电力大数据+乡村振兴”监测平台,分析631个台区用能数据,精准帮扶56家农企优化生产时序;忻州岢岚县打造“电力+沙棘种植”生态扶贫模式,建成3.2万亩种植基地,入选全国“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从悬崖索道到光伏板阵,从暴雨抢修到智慧电网,太行黎明服务队日夜坚守,把人民群众的事当成头等大事来办,让太行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芒。
  满格好评铸就民心工程
  在这支服务队的办公室里,挂着这样一张照片:暴雨中的太行山路上,队员们扛着电缆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身后是百姓冒雨帮忙的身影。这张照片定格的不仅是抢修现场,更揭示了“满意100%”的真谛——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服务队创始人曾说过:“老百姓的灯亮着,我们的心就踏实。”从太行山巅到汾河两岸,这支队伍用23年光阴证明:电力服务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带着温度的民生答卷。
  在运城垣曲县,2021年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让全县断电72小时。党员服务队队长带着20名队员,背着发电机徒步翻越3座山头,给受灾最严重的历山镇送去了照明设备。队员们手脚冻得发紫,却坚持用体温焐热变压器保险丝。当最后一家农户的灯重新亮起时,村民拉着队员的手说:“你们比亲人来得还及时!”
  这样的故事在服务队里数不胜数。正是这些带着泥土味的实事,让“红马甲”成了百姓心中的金字招牌。在太行山深处的村庄里,在城市老旧小区的楼道中,总能看到一群穿着红马甲的电力工人。他们爬电杆、修电路、走访农户,用双脚丈量责任,用双手传递温暖。
  国家电网山西电力太行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成立20多年来,客户满意率始终保持在100%,培育出解黎明、宰红斌等全国劳模,打造出大同云州、太原小店等金牌标杆服务队。这些成绩的背后,是队员们日复一日在田间地头抢修电路的汗水,是寒冬深夜里为孤寡老人换灯泡的坚持,更是用脚步走出的一条为民服务之路。
  服务队创新推出的“三心服务”,凝结着无数服务细节:在“红心向党”行动中,每逢极端天气,党员们自发组成“党员突击队”,2023年迎峰度冬期间,162支队伍驻守在煤矿、医院等重点单位,实时监测368个台区运行情况;在“暖心为民”行动里,队员们发现不少老旧小区存在转供电加价问题,便联合社区开发了“转供电小程序”,居民扫码就能查询电费明细;在“真心助企”行动中,服务队为全省重点企业提供“电医生”上门服务,临汾某铸造厂通过能效诊断改造电路,每月电费直降8万元。
  这些年,服务队把初心写在了三晋大地上。他们研发的“扫码用电”装置,让吕梁山区的果农用手机就能浇地;在忻州万亩玉米地里架起的“移动储能电站”,保障了秋收期间不断电;针对农村留守老人推出的“一键呼叫”服务,解决了百姓的用电难题。更难得的是,他们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为留守儿童开设“安全用电课堂”,给独居老人家里装上声控灯,帮菜农设计“电保温大棚”……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为群众节省了开支,改善了群众的生活质量。
  从太行山巅到黄河岸边,太行黎明党员服务队用实践诠释着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治理智慧:当红色基因与数字技术相遇,生硬的制度框架便有了温度;当服务机制与战略大局共振,具体的业务实践就升华为发展范式。他们的创新探索证明:真正的为民服务,既需要“脚沾泥土”的实干,更呼唤“手握规律”的自觉。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一盏盏亮起的明灯,不仅照亮了万家灯火,更映照出中国式现代化电力服务的本质特征——以制度创新释放民生温度,用系统思维擘画发展蓝图。

山西晚报记者 张磊

(责编: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