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苗是保障生态工程的生命线
记者揭秘一粒种子的“成长记”
种苗是保障生态工程的生命线
记者揭秘一粒种子的“成长记”
扫码看视频。 拍摄:薛建英 制作:张婷 实习生 刘超
种苗是保障生态工程的生命线。作为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核心区域,近年来,我省通过强基固本、提质增效、破解难题,打造了一套“良种供给有序、科技繁育提质、惠民增富增收”的现代化种苗保障体系,为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注入强劲动能。
从育苗、倒钵到出圃,种苗的培育过程复杂、漫长。一粒小小的种子,需历经多道工序、几年培育才能成为一棵合格的“出圃”种苗。近日,山西晚报记者驱车前往山西省太行山国有林管理局景尚林场(以下简称景尚林场),揭秘种苗培育的全过程。
10亩地就能培育100万株小油松
4月23日,阳光明媚,景尚林场油松苗圃基地,20余名村民正进行油松育苗营养袋的下种前装土作业。他们手持小铁铲,动作熟练地将营养土装进营养袋,并将其紧密排列成一行,有序堆放在提前平整好的育苗低床上。
“营养袋的尺寸一般是宽8厘米、长12厘米。这些营养土施入了复合肥、硫酸亚铁、敌磺钠、木屑等肥料,与土壤充分搅拌后,既可增加土壤的养分,还能进行土壤杀菌消毒,提高土壤疏松度,辅助幼苗破土生长。”景尚林场技术员马健介绍,每一个长5米、宽1米的油松低床都由人工提前做好。装土作业结束后,再浇水灌溉育苗床,直到将育苗床、育苗营养袋浸湿浸透,浇出底墒,才能播种油松种子。
据了解,种苗培育是个复杂的过程。比如,灰褐色的油松种子在播种前,要进行至少24小时的种子筛选、种子消毒及种子催芽等几道工序,直至40%油松种子破皮破壳,露出胚芽。之后,通过人工点播的方式,将种子播种至育苗袋中,每袋播种2-3粒油松种子。
景尚林场位于晋中市寿阳县景尚乡南庄村,总经营面积4.7万亩,其中林地面积1万余亩,灌木林地面积2万余亩,苗圃地面积4000亩。林场现培育有油松、辽东栎、茶条槭、元宝枫、榆树、山杏、文冠果等16个常用针阔叶树种,共计1000万株苗木。
“今年景尚林场的油松育苗任务是10亩,可以培育100万株油松。”作为林场技术员,马健在苗圃基地忙得不可开交。一会儿查看油松育苗营养袋的装土作业情况,一会儿布置其他树种种子的筛选、消毒、催芽任务。他介绍,播种油松种子后要及时覆盖地膜,并在地膜上轻撒一层薄土,防止油松出芽后被灼伤。当超过60%的油松种子破土出芽后,就要掀开地膜,及时喷洒防治油松立枯病及猝倒病的药物。
为了防止幼苗被治鸟类、鼠类伤害,林场还会及时搭建遮阳网、防鸟网,既避免油松苗被太阳强光灼烧,还起到保温恒湿作用。油松出苗1个月后即可撤去遮阳网,开始正常的管护作业。尤其关键的是,种苗的培育与品质上乘的种子息息相关。景尚林场每年都会选购饱满的油松母树林良种种子,以保证种子的出苗率。
苗木倒钵2-3年即可出圃
春日的景尚林场处处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漫步其间,成块分布的1年生油松苗、2年生油松苗、3年生油松苗……高低不一,错落有致,一枝枝棕色的嫩芽也蹿出五至十厘米的高度。
据了解,1年生油松苗培育完成后,就转入正常苗木进行后期管护。当油松苗达到2年生或3年生时就可以进行苗木倒钵,采用12×18厘米、13×16厘米的育苗营养钵进行密植培育,18×18厘米、21×21厘米的营养钵进行大苗定向培育。
马健介绍,种苗从下种到出圃需要1-2次的倒钵培育。在此过程中,需将育苗营养袋(钵)完全撕开,保证油松苗根系的完整性及后续生长空间。同时,营养袋(钵)的母土要置入新的育苗容器内,并将苗木装直、装转正,装实钵中土壤。苗木倒钵结束后,及时浇水,转入正常苗木管护。当苗木倒钵2-3年,高度、地径达到市场所需,就可安排其出圃。
除了油松苗,林场的茶条槭苗、辽东栎苗也经过几次的倒钵,已吐出嫩嫩的绿芽。它们要经过几个春夏秋冬的洗礼,才能逐渐长成壮苗,达到出圃要求。
苗圃基地不远处,一台新型的可移动式喷灌设备正在给翻耕的土地浇水。喷灌设备两边的喷头竖管通过特制的速装方便阀、三通螺纹接头与田间支管线连接,省时省力,有利于快速装拆机动,使用和检修都很方便,工作可靠,密封性好。该喷灌设备应用广泛,利用率高。
近年来,景尚林场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苗木培育结构,向大苗化、彩叶化转型,逐步推进机械化、科技化育苗。3年来,景尚林场实施中央财政、省财政种苗项目14个,培育了油松、辽东栎、元宝枫、茶条槭等13个乡土针阔叶树种850万株优良种苗。
此外,景尚林场还建有全国最大的槭树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库,是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单位。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一座集科研实训、良种繁育、林草科普、森林康养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2022年获“全国十佳林场”荣誉称号。
筑就北方生态屏障的“山西样本”
近年来,我省始终将种苗保障视为生态工程的生命线,打造了一套“良种供给有序、科技繁育提质、惠民增富增收”的现代化种苗保障体系,为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注入强劲动能。
根据《山西省种苗振兴行动三年计划》,我省连续三年累计投资1.4亿元,用于11个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55个省级保障性苗圃等种苗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良种繁育。通过调整育苗结构,重点培育耐旱、耐瘠薄的乡土树种和国、省审(认)定的优良树种2.3亿株。全省发展乡土草种繁育基地20处、野生草种驯化基地10处、观赏草种扩繁基地8处,面积规模达到1.3万亩,年产草种量达70万公斤左右。
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我省在晋北、晋西北等生态脆弱区建成9个数字化育苗示范基地。黑茶山国有林管理局在全省率先引进智慧苗圃可视化管理平台系统。该系统由水肥一体化、气象监测、土壤监测、苗情监测、虫情监测及种苗出入库管理六大子系统组成,通过对气象因子、土壤水分、养分、土质、苗情、虫情、生长量的实时动态监测,以及物联网感知、数据传输和苗情AI识别技术应用,实现种苗生产经营智能化、数字化、精细化管理。
我省还建立了种苗供需对接会商机制,搭建政府、科研单位、育苗企业与造林工程主体高效合作的信息平台。2024年3月,山西省种苗协会和河北省种苗协会主办的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工程项目林草种苗供需对接会,吸引河北、山东、北京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40余家工程苗木企业参加。
从“人扛肩挑”到“智慧育苗”,从“分散采购”到“精准对接”,我省以创新思维破解种苗保障难题,为“三北”工程注入科技内核。未来,我省将进一步提高数字化苗圃的覆盖率,推动育苗能力提质增效,让每一株苗木都承载科技力量,筑就北方生态屏障的“山西样本”。
山西晚报记者 薛建英 实习生 郭添瑜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