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显身手 丰收添保障

——从春耕春管一线看“农业新质生产力”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4月16日,稷山县阳平村,水肥一体化喷灌设施正在灌溉麦田。本报记者高桦摄


  

编者按
  谷雨过后,三晋大地,春耕春管由南向北渐入高潮。无人机低空盘旋,物联网传回农情信息,绿色生物防控技术大显身手……希望的田野上,一幅幅“科技春耕图”铺展开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持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从春耕春管一线看,各地针对关键要素和环节,强化科技支撑力度,促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协同配套,有效提升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连日来,记者深入多地田间地头,深切感受到农业新质生产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为古老农耕文明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春风轻拂,新一年的希望已播种,必将在广袤田野上谱写新的丰收乐章。

农技傍身底气足

  清晨6时许,盂县北下庄乡的薄雾还未散尽,郑家沟村的刘书明已骑着自行车赶往30公里外的培训点。“路上要骑两个小时,但学技术不能怕苦。以前咱开农机是野路子,现在要持证上岗了。”他抹了把汗笑道。报名参加这次农机手培训的有200多人,筛选出了50名学员,刘书明就是其中一员,他可不想错过这次机会。
  “突突突——”培训场的空地上,拖拉机引擎声此起彼伏。仙人乡岭西岩村的代智龙正按照教练指令练习“8字形”转弯:“以前觉得会踩油门就能开拖拉机,现在才知道连轮胎气压都有讲究。”他提到的正是此次培训的“硬核”内容——7天课程涵盖理论、实操、安全规范,甚至细到丘陵地块的农机倾斜角度调整。
  理论课上,技术专家讲解的“农机农艺结合”案例让学员们眼前一亮。“玉米收割时留茬高度每降低5厘米,每亩能多收20斤粮。”刘书明在本子上记满密密麻麻的笔记,“去年我收玉米漏了满地籽粒,这回学了机收减损技术,损失能少三成!”北下庄乡北下庄村学员高杰说:“我打算培训结束回去后先找个开拖拉机的活儿,开一段时间,熟练了后就自己买一台机器,帮大家种地,在实践中巩固学到的新技术。”
  实操场边,几条横幅格外醒目——“农机安全在身边,防范意识记心间”“事故猛如虎,机器会吃人”。教练员老李反复强调安全规范:“拖拉机转弯必须打转向灯,联合收割机喂入量超标会憋熄火——这些全是血的教训!”他展示了一组触目惊心的照片:某地农民因操作不当,导致手臂被卷入脱粒机……
  在盂县这期培训结业的50名学员中,37人取得了拖拉机驾驶证,13人获得联合收割机操作证。4月22日,盂县农机站站长算了一笔账:持证农机手年均增收可达1.8万元;机收减损技术推广后,全县年均可增产粮食超100万公斤。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处处长岳磊在培训结业仪式上表示:“这次培训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证书送到农民手头,正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一步。这张证书,承载的不仅是操作资格,更是农民转型的底气与希望。”

本报记者王秀娟

匠心育种为丰产

  春光正好农事忙。近日,长治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加紧向广大农民朋友推介适应性广、稳产高产、综合抗性好的农作物品种。“我们培育的‘潞玉1525’‘潞玉1627’‘潞玉2011’玉米品种获得重点推介。”山西潞玉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总监侯海鹏说,良种选用是春耕生产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
  山西潞玉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上党经开区,是一家以种子育、繁、推为一体的种子企业。该公司坚持种质资源征集与创制,不断提升育种创新能力,自主选育玉米、高粱、谷子品种40余个。
  走进玉米种子生产车间,两条玉米种子加工生产线满负荷运转,玉米粒经过筛选、比重、包衣,变成一粒粒饱满的玉米种子。“种子会从自动化生产设备中不断出来。”工作人员介绍,他们负责将经过机械分量、装袋的玉米种子进行最后包装。生产车间外,运输机来来往往,一袋袋打包好的玉米种子即将发往客户手中。这里每年有500万公斤的玉米种子销往全国各地。
  眼下,正值种子销售旺季。为更好满足农户购种需要,保障春耕生产,公司不断在种子产品结构上作出调整,着力新增产量高、抗性好的优势品种;加大种子供应量,储备了近百万公斤种子,充分保障市场需求。
  在企业育种科研体系的支持下,山西潞玉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采用“自主创新+合作研发+引进开发”方式,与业界领先企业共享人才、技术、资源。“我们自主培育的玉米品种,产量高、抗性好、表现稳,特别适宜华北及西北春播中晚熟玉米区广泛种植,农户认可度比较高。”侯海鹏介绍,公司在长治当地和海南建立科研基地后,良种培育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公司掌握的2万多份种质资源,通过紧抓种质资源储备与优化,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育种技术融合,实现了局部突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侯海鹏表示,今后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校及重点企业的合作,不断凝聚种业振兴核心力量,推进增产、耐密、抗病、宜机收良种的研发推广,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添砖加瓦。

本报记者郭慧聪

渠水清清灌良田

  暮春时节,三晋大地万顷“耕”新。清澈的潇河水静静流淌,顺渠而下缓缓流入农田,泥土中的种子,地面上的幼苗,都在铆足了劲茁壮生长中。
  4月23日,晋中市榆次区修文镇东郝村农田边,潇河流域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一边排查灌溉渠道隐患,一边指导协助受益区群众灌溉农田:“今年河源上游水量较往年偏少,大家灌溉时要划小畦块,避免水源浪费”“农渠、斗渠有些渠段堤防比较单薄,要加大巡查力度,加密巡查频次,有效杜绝跑冒滴漏现象”……
  即将完成首轮灌溉的东郝村村民齐勇文告诉记者,今年旱情比较严重,土壤墒情相对缺失,对春耕春播生产极为不利。“潇河灌区工作人员主动来地里,悉心指导我们灌溉农田,抗旱保墒,适时播种,粮食稳产增产不用愁了!”
  农业丰收,水利先行。当前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期,潇河流域管理中心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设施蓄引潜力,主动与受益乡村沟通对接,按照用水户需求调水配水,强化用水调度管理,积极发动受益区群众开辟多种水源,全方位抓好抗旱春灌工作,最大程度满足春耕生产需求,确保春耕生产不误农时,为受益区粮食丰产提供坚强用水保障。
  “春耕春灌保供水服务开展以来,灌区一线工作人员放弃节假日,跟水行浇到田间地头,零距离服务用水农户,全方位保障灌溉生产顺利进行。”潇河流域管理中心灌溉管理部部长雷旭峰说,中心组织抗旱服务队深入灌溉一线,现场指导种植户科学高效灌溉,集约节约用水,最大程度提高每一方水的有效利用率。
  潇河灌区以河为界分为民丰、民生两个灌区。灌区管理单位潇河流域管理中心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配水跟水行浇制度,定期对灌溉用水情况和渠道安全状况进行巡查检查。
  民丰、民生两个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工作人员也主动加入服务用水户队伍,充分发挥联接灌区与受益乡村的桥梁纽带作用,为用水户灌溉农田提供用水无忧服务。“我们建立用水监督服务保障机制,要求农户互相监督、协同配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全力以赴服务受益区春耕备耕生产。”民丰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工作人员范春建说。

本报记者高桦

专家送技到地头

  4月20日,垣曲县历山镇河西村的千亩油菜花灿烂盛放。金黄花海在微风中翻涌,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田园画卷。当日,180余名家庭农场主、种植户齐聚于此,一场别开生面的油菜观摩与技术培训活动火热开启。
  在地头,山西农业大学棉花所油菜课题组的杜春芳手持话筒耐心讲解:“这片油菜地长势喜人,关键在于运用了冬油菜—夏播谷子轮作倒茬栽培新技术。我们根据当地实际,精细规划谷子和油菜的茬口衔接时间,严格挑选油菜优良品种,精准优化播种量、播种质量和底肥配比。考虑到谷子和油菜籽粒相似的特性,还改良了播种耧和收获机,实现了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
  垣曲县运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贾吉明站在油菜田间,难掩喜悦:“过去只种谷子,亩产大概300斤。现在采用轮作技术,谷子亩产超400斤,还多了油菜籽的收益,真是一举两得。”
  在采用这项新技术之前,由于长期单一种植谷子,当地出现地力下降、病虫害多发等现象。为了将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带到田间地头,近年来,杜春芳团队深入垣曲县调研,结合当地气候特点,示范推广“冬油菜—夏播谷子一年两作”新技术。
  自2021年起,杜春芳率领团队奔波在垣曲县的村落与农田间,春耕备耕时尤为忙碌。2023年,团队引进“晋油11号”油菜品种,建立30亩示范田。当年,示范田谷子亩产205公斤,油菜亩产190公斤,经济效益显著。贾吉明感慨:“种了大半辈子地,以前从没试过这种种植方式。能有这么好的收益,多亏了山西农业大学棉花所的科技人员。”
  垣曲县农业农村局的张海岗表示:“一年两作,不仅提升了土地效益,还改善了土壤条件,提高了谷子品质,冬油菜-夏播谷子轮作倒茬栽培新技术示范效应显著。”今年,垣曲县采用该技术种植油菜的面积扩至5000余亩,仅油菜一项,每年就能创造4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新技术正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引领农民走向增收致富路。

本报记者李全宏

温室育苗忙争春

  阳光穿过棚顶照进日光温室,成排的育苗盘上,青椒、芹菜、黄瓜、西红柿、茴子白等蔬菜种苗舒展新叶,生机勃发,翠色扑面而来。
  这里是位于孝义市大孝堡镇东盘粮村的孝义市力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育苗中心,工作人员正忙着进行蔬菜幼苗移栽定植工作,为春夏季蔬菜生产和种苗市场供应做准备。
  “要先整地、施肥、起垄、铺滴灌管,做好移栽前的准备工作。大棚里的温度要在25摄氏度左右,湿度要保持65度上下。培土要覆盖在株苗的根部……”从山东寿光聘请来的技术员韩文秀,正在为前来取苗的本地种植户讲解种苗移栽注意事项。
  这个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智能连栋温室育苗中心2010年建立,年产优质蔬菜种苗500万株,为合作社3000亩蔬菜大棚提供种苗的同时,也为周边的汾阳、介休、临县、石楼等地提供育苗服务。
  “今年我们前半年订单育苗260万株,目前已完成孝义本地的‘青霞66’小西红柿55万株、泡椒50万株种苗订单,还有周边地区的黄瓜40万株、辣椒25万株、茄子12万株等种苗订单。这段时间正在生产的是左云县的80万株青椒苗订单,再过几天就进入移栽期了。”中心负责人马俊杰介绍。
  “一个品种,种植的年限长了,性能会退化,所以需要不断进行筛选对比,选出更好的新品种。”韩文秀说,好的种苗,是作物收获的关键,也是农业生产中关键一环。
  多年来,育苗中心与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专家团队联合,长期进行蔬菜品种比较试验、示范推广,通过遴选适合本土种植的蔬菜品种,近几年推广黄瓜、西红柿、苤蓝、茄子等作物20多个新品种,抗病性强,品质好,产量高,对提高蔬菜产量起到很好作用。
  同时,育苗中心连续多年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对种植户进行科技培训,现场指导种植户选种、育苗、施肥。长期为本村种植蔬菜的困难村民免费提供菜苗。
  “1株西红柿苗,长大成熟后能产5公斤左右的果实。一个3亩面积的蔬菜大棚栽700株西红柿苗,收入10万元是没问题的。”合作社理事长霍孝对今年的蔬菜产量信心满满。

本报记者高桦

农田建好粮满仓

  清晨的阳光刚洒在泽州县巴公镇渠头村一马平川的高标准农田上,宏达祥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员王会永就已开始一天的忙碌,观察麦苗长势、查看土壤墒情、操作水肥一体机……
  “会永,我刚又看了预报,最近还是没有下雨天啊,咱开始三浇哇。”
  人未到,社长黄红文的声音先一步传入水肥一体机操作室,“一次开两组,每次4小时。咱的苗子长得还不错,得保持住。”
  让老黄引以为傲的是去年县里在渠头村建设的5700多亩高标准农田,包括具备高效节水和水肥一体功能的800亩智慧灌溉农田。“前段时间,专家来地里看小麦长势,让咱把水肥跟上,这片地预计亩产能达到450公斤,比去年增长40%以上。”
  晋城市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坚实支撑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坚持把水浇地建设作为重点,充分结合中型灌区改造,以及地表水、小泉小水利用等,探索水肥一体、集雨补灌模式,发展建设高标准农田。截至2024年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0.62万亩,占全市永久基本农田的53.7%。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机制,出台《晋城市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模式工作方案(试行)》,在全省率先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模式,引导社会和金融资本全过程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建运管”。
  “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平整土地6.7万亩、修建田间道路2000余公里、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万余亩,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晋城市农业农村局耕保站站长郭剑钧介绍,通过项目建设,耕地质量提高0.5个等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以上。
  “这些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后,对合作社小麦增产、增效起了很大作用。咱受益了,就得更用心照看。你先弄机器。我到前边有伸缩喷灌的地里看看浇得怎么样了。”说话间,黄红文又匆匆走向麦田。
  一株株麦苗向远处蔓延,在春风中翻涌着碧玉般的波浪。

本报记者张丽媛

(责编:刘_洋、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