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大地风物新——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系列报道③】沃野“蔬”写振兴路

——榆次区东阳镇打造“三晋蔬菜第一镇”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观察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阳春三月,榆次区东阳镇的田间地头处处涌动着盎然生机。作为山西省设施蔬菜核心产区,这里3.6万亩的播种面积托举起年产17.6万吨的“菜篮子”工程,为46.7万人构筑起坚实的民生保障。在这片承载着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产业思维的热土上,“三晋蔬菜第一镇”正以全产业链发展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科技“智”农
从“靠天吃饭”到“数据种田”

  4月23日,当记者走进东阳镇康养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映入眼帘的是占地1.2万平方米、整齐排列的生态智能大棚矩阵。晨雾笼罩的双层棚膜拱棚内,新培育的菜苗正在温控环境中舒展嫩芽,点点新绿晕染出勃勃生机。
  “咱园区的最大亮点就是科技感!来来来……”刚碰面,负责人张东升的兴奋劲儿藏都藏不住。
  作为东阳镇蔬菜全产业链示范企业,康养源农业建成了华北首个生态智能棚矩阵。5个种苗生产温室、3个双层棚膜拱棚与玻璃温室协同运作,通过物联网监测系统与智能水肥一体化设施,构建起全天候智慧农业生产体系。
  刷卡开启智能大棚,一股青草气息裹着暖意扑面而来。抬头一看,顶棚的特殊材质将阳光均匀过滤,为每株菜苗提供最适宜的光照强度。菜叶间若隐若现的智能感应器持续工作着,把温度、湿度等数据传到中控大屏幕,显示恒温25.3℃、湿度68%等数值。
  “环境调控不只温、湿度。”张东升话音未落,监测系统突然发出“嘀嘀”声,B3区二氧化碳浓度刚跌破阈值,头顶管道便精准喷出白雾,数秒内将数值回调至最佳状态。随后,他轻滑平板,北侧窗口吸入新风的同时,南侧窗同步排出浊气,空气置换在“呼吸”间悄然完成。
  行至大棚深处,脚下的智能地砖正在吸收多余水分。“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循环系统。”张东升蹲下身,轻敲地砖解释道,“它能自动收集灌溉余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再次利用。”说着,他指向棚顶的导流槽,“配合这个雨水收集系统,整个大棚的水资源利用率能提升40%以上。”
  “会呼吸”的地面材料调节着湿度,“智能管家”统筹着光照和通风,每个细节都在诉说着资源与科技共生的奥秘。自2019年,华北首座生态智能大棚在此落地,已有12项农业创新技术完成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可视化解析。
  近年来,康养源农业聚焦新设施、新装备、新品种、新技术、新农人的“五新”基地建设,在长治屯留、大同阳高、忻州五台等地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为全省蔬菜产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智慧农业模板,更累计接待了1.2万余人次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技专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棚膜分光、智能水肥等专利技术,更让传统农事升维为数据驱动的精准科学。
  从“靠天吃饭”到“数据种田”,这座“山西菜篮子”正用数据流重构农耕法则。当每株蔬菜都带着科技基因,每寸土地都跃动着数字脉搏,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在此照进现实。

数商“兴”农
从“提篮叫卖”到“云端畅销”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幕墙,在当地合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直播间里织出一片金辉。主播郭巧玲轻点手机支架上的开播键,一筐带着晨露的“逯宝”西红柿被推到镜头前。“家人们看这沙瓤多诱人!扫码还能看种植溯源!”她话音未落,弹幕已如潮水般涌来:“现摘现发吗?”“已下单三箱!”——这场持续七小时的直播,最终以21.3万单、100万元销售额收官,相当于传统菜市场300个摊位的日销量总和。
  这样的火热场景,在东阳镇早已不是新鲜事。2020年,一群嗅到电商机遇的返乡青年,在蔬菜大棚与直播间之间架起“数字桥梁”,成立了合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曾经凌晨三点蹬着三轮车进城准备摆摊的菜农,如今坐在补光灯前娓娓道来;过去堆积在冷库里没有销路的蔬菜,现在通过拼多多、抖音等平台飞向全国餐桌。公司负责人王亚鹏指着后台数据感慨:“去年,线上卖了150多万单,2000万元销售额里六成是省外订单,最远一单发到了广州!”
  “以前白菜旺季,冷库收购价每公斤跌到4角,现在通过预售能稳定在1.6元。”王亚鹏滑动着“订单农业”系统界面,四月的小白菜尚未播种,后台已收到多家平台的采购意向。这套与多多买菜、美团优选共建的数据平台,精准捕捉着天南海北的味蕾偏好:上海白领钟爱300克装的沙拉菜组合,成都火锅店专订拇指胡萝卜,香港茶餐厅则对脱水香葱情有独钟。
  变化也在手机屏幕外悄然发生。年近六旬的逯村菜农郭福兰,如今成了短视频平台的“银发网红”。她操着浓重的方言,举着刚从藤上摘下的黄瓜示范:“顶花带刺才新鲜,捏着硬邦邦的保准脆生!”单条视频播放量破百万后,自家大棚的黄瓜三天售罄。
  为培育更多懂技术、会营销的复合型人才,东阳镇镇政府开设的“新农人训练营”里,100多名这样的“乡土主播”白天侍弄菜苗,晚上对着镜头讲解种植故事,人均年增收超3万元。
  从“提篮叫卖”到“云端畅销”,东阳镇用一场静悄悄的“数字迁徙”,将3.6万亩菜田编织入全国大市场的经纬。直播间里的声声吆喝,冷链车内的微微震颤,数据屏上的跃动曲线,共同奏响“数商兴农”的交响曲。

全链“聚”变
从“田间鲜菜”到“舌尖经济”

  从泥土中萌发的蔬菜,如何跨越时空界限成为消费者舌尖上的美味?东阳镇以“三链同构”给出答案: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贯通供应链打通梗阻点,重塑价值链激活新动能。
  走进山西恒茂现代农业示范园,一座座标准化的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智能温室、冷链物流交易中心、净菜配送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作为东阳镇蔬菜产业链的“链主”企业,恒茂集团正在这里打造集蔬菜数字化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我们流转土地2300亩,建成果蔬种植园1300亩、苗木基地300亩,还有智能温室大棚245个。”山西恒茂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温永刚指向园区东北角正在调试的生产线,“特别是即将投入批量生产的酱菜车间,将把田间蔬菜的价值链再延长40%。”
  跟随温永刚踏入酱菜车间,600余口陶缸列阵而立,揭开苫布的刹那,花椒的辛香裹着陈醋的醇厚在空气中漾开。
  “这批芥菜头要用榆次老陈醋酿足180天。”酱菜车间负责人李敏手持检测仪穿行于“陶缸森林”,工人们正将刻着数字编码的竹牌悬于缸沿。在这个斥资1000万元改造的8800平方米空间里,物联网传感器在陶缸间若隐若现,尽管生产线尚未全线启动,试运行阶段飘散的酱香已浸透车间每个角落。
  “目前,我们申请的SC(食品生产许可)认证已下发,酱菜、泡菜、醋泡等3大系列18个品种也即将批量面市。”温永刚轻触车间电子看板,三维生产线模型随之旋转展开,“生产线采用恒温发酵舱与无菌灌装联动的专利工艺,满产后年消耗本地蔬菜原料2万吨,相当于消化周边8个乡镇的芥菜、萝卜产能。”温永刚表示,企业还将与太原理工、华澳学院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专业电商销售团队,并统筹谋划农耕文化传承发展,打造集亲子采摘、非遗传承、研学娱乐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全面实现蔬菜产业链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等秋收时,你再来看看,我们的蔬菜不但要进生产线,更要长进大家的乡愁里。”温永刚笑着说。
  同样的生产场景,在晋中市农艺园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同步上演。无菌车间内,鲜红的西红柿在生产线上翻滚流转,经历着从果实到商品的华丽蜕变——清洗、去皮、灌装等十余道精密工序后,它们化作晶莹的果酱与鲜榨果汁,经过超高温瞬时杀菌工艺处理,保质期可长达18个月。
  “这条生产线每年能‘吃’掉1000多吨鲜番茄!”公司负责人郭建蓉拿起一罐刚下线的“珍味氏”番茄汁,金属罐体在灯光下泛着暖光,“周边30多户农民跟着我们每亩多赚1200元。”她身后的电子屏正循环播放着登上央视频道的产品广告片,流水线的运转声与宣传片的背景音乐交织,化作车间里跃动的生产力音符。
  站在产业升级的新起点,东阳镇的产业链仍在持续裂变。在镇党委书记胡耀峰展示的规划图上,年产2万吨的恒茂酱菜泡菜加工项目与农艺园百万瓶番茄加工车间即将量产,18个专业合作社与115名经纪人正织密线上线下双网销售。更值得期待的是,“农旅东阳”数字化平台即将上线,串联起蔬菜嘉年华、常家庄园研学游与采摘体验,构建“育苗工厂可视化参观+非遗酿制沉浸体验+智慧农田实景教学”三维融合模式。当标准化种植、精深化加工、全渠道营销与农文旅体验形成闭环,这条贯通“种产加销游”的黄金产业链,正驱动“三晋蔬菜第一镇”向十亿级产业集群加速迈进。

本报记者张谦

(责编:李琳、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