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 奔赴未来】AI赋能,原平春耕“新”意十足
【AI赋能 奔赴未来】AI赋能,原平春耕“新”意十足
原平市春耕现场,农机正在整备耕地。樊晶瑾摄
4月16日,记者来到原平市了解当地春耕生产情况。在广袤的农田里,无人驾驶拖拉机、智能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五位一体自动播种机等新设备、新技术纷纷集结。在AI赋能下,原平春耕生产从过去的“牛拉人扛”转向全程实现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新”意十足。
智能+机械,一部手机就能种地
记者在原平市王家庄乡东泥河村的大葱种植基地看到,农机手正驾驶农机为农田起垄。原平市福龙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些拖拉机都带有无人驾驶功能,特定情况下,农机手只需要带着一部手机进入农田,设定好耕作起点和路线,拖拉机就能自主完成耕地作业,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机手的作业负担,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而在科学设定好线路的情况下,同时使用多台拖拉机在农田里进行交叉作业,还能大幅提升耕作效率。
种植大葱对耕地垄深和垄距有较高的要求,使用人工或传统机械起垄时,容易出现垄深、垄距有较大差距的情况。AI赋能下,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记者了解到,在农田里耕作的拖拉机都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借助“厘米级”高精度导航技术,智能拖拉机每行驶1公里,误差不会超过1.5厘米,为后续种植打下了良好基础。
AI赋能不仅让耕地方式更加便捷,还因为智慧系统的使用,让农机变得更加“聪明”。
“公司销售的播种机搭载了智能传感器,能够在耕作过程中精准识别播种的深度密度、完整度情况,出现漏播情况时还能自动报警,确保每一粒种子都扎根到底,每一寸耕地都耕作精细。”原平市茂升农机销售有限公司负责人刘茂告诉记者。
智能+育种,端稳“饭碗”种出好粮
近年来,原平市紧紧围绕玉米单产提升这一核心目标,构建“品种改良+精准农艺+智能装备”深度融合的产中机械化技术体系,让玉米种植从“靠天吃饭”到“数据当家”,逐步迈向精准化、高效化。
原平市通过创新推广玉米宽窄行种植模式,将种植密度从每亩3800株提升至每亩5300株,使得单产较传统种植模式提高10.2%。同时,抓住制种做文章,通过改良培育新品种,从源头上入手,端牢“饭碗”,种出好粮。
4月16日,记者在山西双惠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玉米良种实验田里看到,农技人员正在指导农机手开展播种工作。该公司目前共有2000余亩玉米制种试验田,智慧赋能是制种的主导思路。
记者了解到,该公司通过主动建强人才队伍,建立“企业+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机制,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开展了玉米育种工作;结合气候、种植条件、收获季节等需求,在海南圈定试验田进行育种试验,将育种季节拉长,提高育种效率。
与此同时,原平市还依托10万亩滴灌水肥一体化工程,搭建起“智能首部+田间管网+数据平台”三位一体管控系统,通过智能动态调节玉米大田滴灌量与施肥量,节水率达30%,化肥利用率则提升了25%。
在强大的智慧赋能下,原平市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显著增强。而当地农户通过从事玉米制种,一亩地的收益可达到大田玉米的3倍以上。
智能+平台,“滴滴”一下农机就出发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大幅提升,忻州市各地投入在农业生产中的各类农机具数量大幅增长。截至目前,忻州市春耕生产投入的农机具数量已经达到14349台套。
大规模的农机具,能否实现“一站式”管理调拨?记者从原平市农机发展中心了解到,该市正在搭建智慧农机作业平台,通过AI赋能,平台可以“一站式”解决农业生产管理工作。
原平市农机发展中心负责人闫春亮告诉记者,智慧农机作业平台建成后,将通过接入DeepSeek等AI大模型,对广大农户的农业生产需求进行分析研判,科学指导机械化耕种工作。
闫春亮表示,通过智慧农机作业平台,农机部门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全市农机的相关情况,还可以根据需要及时组织维修,开展应急救援服务。在农忙时节,农机部门可以通过平台对闲置农机手和农机具进行调拨,平均分配资源。而对于广大农户来说,通过平台还可以实现一键“call”农机上门作业,“滴滴一下”,农机就能出发。
科技赋能、智慧赋能、创新赋能,原平市春耕现场跃动着的“新”元素,展现了当地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发展的实践路径,也绘就了科技兴农、科技强农的美丽画卷。
本报记者畅雪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