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有“诗意” 乡村有“远方”
——襄垣县虒亭镇采访记
产业有“诗意” 乡村有“远方”
——襄垣县虒亭镇采访记
襄垣县虒亭镇小河村鹌鹑养殖场内景。本报记者冯毅松摄
青山叠翠,沃野铺锦。
17万只鹌鹑入笼上架,18万尾泥鳅戏浪游弋,千亩高粱红浪翻涌,“襄约·潮屿”民宿灯火可亲……近年来,襄垣县虒亭镇产业动能持续激活、特色品牌愈发亮眼、农旅融合态势蒸蒸日上,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的笔触稳健有力。
日前,记者走进虒亭镇小河村鹌鹑养殖场看到,上万只鹌鹑在笼中欢快跃动,它们或争相啄食,或梳理羽毛,为小河村产业致富路注入活力。“可别小瞧这些鹌鹑,它们能耐大着呢!鹌鹑的生长周期短,从孵化到开始产蛋,仅需要一个月左右时间,产蛋率高达90%以上,加上鹌鹑蛋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旺,是致富路上的‘金蛋蛋’。”该养殖场负责人李晨东满脸笑意地介绍道。
依托5G+智慧养殖技术,小河村鹌鹑养殖场配备自动饮水、智能喂料、温度控制等现代化设施,极大提升了养殖效率与经济效益。“这是我们首批上架的17万只鹌鹑,产蛋高峰期日均可产蛋2500公斤,按照每公斤2块多的市场价估算,收益十分可观。”小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继军说。
据了解,小河村鹌鹑养殖场项目规划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二期工程正在设计中。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村集体年均增收25万元,带动周边800多名村民年均增收3000余元。
近年来,小河村把握发展机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创新性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成功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持续发展特色产业,让全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小河村的鹌鹑产业实践,为周边村庄树立了标杆。在其辐射带动下,虒亭镇蔡桥村也锚定方向、紧跟步伐,总投资400万元的暖棚虾蟹种养殖项目蓄势待发。蔡桥村利用闲置宅基地进行土地复垦,建设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养殖池塘和4000平方米的种植基地,采用“虾蟹混养+蔬菜种植”的生态循环模式,为镇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还计划与高校科研团队合作,引进新品种虾蟹,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蔡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魏岗介绍,“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优质虾蟹10000公斤,村集体年均增收30万元以上,可带动周边50名村民就业。”未来,该村将以此项目为核心,发展休闲垂钓、亲子采摘等乡村旅游项目,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让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近年来,虒亭镇深耕特色种养殖项目,草莓红透、稻浪翻金,泥鳅摆尾、蟹螯映波,勾勒出多彩农业图景;依托“襄约·潮屿”民宿,整合“游娱购”链条,塑品牌、兴业态,绘就文旅融合新貌;深植智慧基因,携手农科强技,推广高粱无人化耕植;联动电商物流双中心,驱动“阿虎”品牌云端勃发……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活力迸发的乡村振兴之路,让乡村发展既有“田园诗意”,更显“创新动能”。
本报记者冯毅松 通讯员邓蓉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