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革命观察】风车转动绿电生
——山西兰花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兰河风电场发展见闻
【能源革命观察】风车转动绿电生
——山西兰花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兰河风电场发展见闻
夕阳下的兰河风电场,宛如一幅壮美的图画。和建强摄
春日旷野,天高地阔。4月16日,站在山西兰花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综合楼前远眺,一排排白色风车宛如长龙矩阵,雄踞在层峦叠嶂的山岭之间。巨大的叶片迎着劲风悠然转动,源源不断地输出着绿色电能。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单体风机,塔高约110米,上面由3只叶片组成,每只叶片的长度约76米,旋转起来的风轮直径能达到156米,额定风速下,旋转一圈能发5度电。”驱车缓缓穿行于兰河风电场内,指着一台风机,兰花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值长原俊毅告诉记者,“风机的控制系统可以智能捕捉风向,根据实时风速风向,精确调整叶片角度,确保最大限度地捕获风能。”
一路前行,只见这些100多米高的“捕风者”在山岭间有序摆动叶片,作业区域全然不见传统电站那种繁忙的场景。
“这主要得益于我们的智能控制系统。作为风电场的‘智慧大脑’,智能控制系统掌控着风力机的运行全局。”主控室内的大屏幕上,只见每台风机的风速、风向、叶片转速、发电机输出功率等关键信息都一目了然,兰花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常冠雄一边演示智能控制系统,一边为记者答疑。
“智能控制系统内置先进的微处理器与复杂算法,实时采集并分析来自各个传感器的数据。”常冠雄告诉记者,根据这些信息,智能控制系统能精准调控风力机的运行状态,在风速较小时,调整叶片角度至最佳攻角,提高风能利用效率;当风速超过额定值,迅速改变叶片桨距,限制转速,保护设备安全。同时,它还能依据电网需求、天气预报等,提前规划发电策略,确保电力输出的稳定与可控。一旦系统出现异常,平台会迅速推送预警信息,技术人员能远程诊断问题,指导现场抢修,最大限度减少停机时间,保障发电效益。
目前,兰河风电场已成为巡检少人无人、状态实时感知的智慧风电场,并且不断创下发电小时数和发电量“双高”。同时,在无人或少人值守的基础上实现了智能运维、精益管理的智能运营,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
兰河风电场的成绩斐然,正是响应国家“双碳”政策的有力诠释。
2020年3月,兰花集团立足晋城丰富的风电资源,成立山西兰花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大力发展风电产业,并将项目建设地点选在沁水县郑庄镇杨家河村,以郑庄、龙渠、樊村河为主建设3个20兆瓦分散式风电项目。项目于2021年3月动工,于当年11月5日实现首台机组并网发电,12月12日完成全容量并网,真正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
“选择这里建设风电发电基地,主要是由于兰河风电场所在地海拔处于1100米—1200米之间,年平均风速为每秒5.4米,年有效利用时间大约为2200小时。3个项目总计安装18台风机,年发电量约1.2亿度。”该公司董事长张和兵说道。
这一系列的数字是什么概念?张和兵解释道,普通四口之家年用电量通常在2000度左右,兰河风电场年发电量可满足6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用电,同时,相当于每年种植600万棵树木,可节约5万吨标准煤。此外,风力发电利用风能转化为电能,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可显著减少化石能源燃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同时,风能属于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也为能源安全提供了长期保障。
“我们计划利用现有的设施设备,再增加50MW的装机,届时年发电量可达到2亿度以上。”张和兵表示,站在“双碳”目标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历史交汇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仰望星空攻关硬科技,也要脚踏实地创新应用场景。他们将始终树牢“电量为王、颗粒归仓、度电必争、分毫必抢”的理念,紧抓电量增发有利时机,多措并举、持续优化发电运营,将每个风电项目打造成新质生产力的试验田,让旋转的风机不仅产出绿色电力,更源源不断地输送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动能。
夕阳西下,沿途屹立起的一个个“风车”正缓缓旋转着叶片,似时光的齿轮,正推动着我省向绿色能源时代大步迈进,勾勒出一幅现代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
本报记者郑璐 本报通讯员窦育瑶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