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山西】共建绿色家园 畅享美好生活
【美丽山西】共建绿色家园 畅享美好生活
阳泉境内最长穿境大河——桃河。
平定尚怡水库,白天鹅轻盈展翅。刘胜摄
鹿鸣谷悠闲的梅花鹿。本报通讯员摄
科技人员在林间指导农户种植天麻。关望辉摄
小山村里听鹿鸣
4月的清晨微寒,阳光轻柔地洒在阳城县蟒河镇上桑林村的鹿鸣谷。“咚咚咚”,一阵昂扬的鼓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饲养员刘冠军放下鼓槌,和往常一样熟练地准备着干树叶和鹿饲料。
“小家伙快和大家一起去吃。过几天嫩叶子出来了,咱就换个口味。”看着身旁的鹿群,老刘脸上挂满笑意,眼中尽是对这份家门口工作的热爱。
生态蟒河百里画廊,其清新的空气、茂密的山林、潺潺的溪流,为梅花鹿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这里不仅林深景美,还拥有淫羊藿、五味子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极大地提高了梅花鹿自身免疫功能,使其更具药用价值与研学价值。基地现有梅花鹿263头,是全国大型梅花鹿养殖繁育基地之一。”鹿鸣谷梅花鹿养殖基地负责人卫金海介绍。
走进鹿鸣谷,仿佛踏入一个梅花鹿的童话世界。皇家鹿园生态康养区、梅花鹿林下繁育养殖区、休闲游乐区、野生动物救助区……次第排开。观赏区内,梅花鹿们或悠然漫步,或低头进食,或相互嬉戏。尚未褪去冬日“灰衣”的它们身姿矫健,煞是可爱。游客漫步其中,与梅花鹿亲密互动。“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梅花鹿,回归自然,感觉身心都得到了放松。”来自太原市的游客邓鹏一脸开心。
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和扶持农户认养梅花鹿和种植农作物,并以订单式回收,确保农户收益。上桑林村村民刘海军四年前认养了两头鹿,每年每头鹿净增收4000多元。“我认养的是公鹿,村里认养母鹿的收入更多,毕竟生下的小鹿都是个人的。还有在基地上班的也不少挣。”
依托梅花鹿资源,基地深度挖掘产业价值。与吉林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合作,成立鹿产品研发部,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成功开发出30多个具备“增强免疫力和缓解体力疲劳”功效的系列保健食品。这些产品不仅供给国内,更远销韩国、日本等地,极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基地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订单式收购农户秸秆转饲项目,既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问题,又让农民实现废物变现增收,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秋冬季还大量收购森林落叶和杂草,周边村民人均月增收3000余元。
如今,鹿鸣谷已成为集林下生态繁育养殖、观光旅游、科普教育、梅花鹿与山茱萸深加工产品为一体的创新型农林文旅康示范项目。“我们将不断完善景区设施,丰富产品,努力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生态康养旅游胜地,让更多的人受益于这片绿水青山。”卫金海说。
本报记者张丽媛 本报通讯员张引牛
口袋公园悦人心
春意渐浓,长治市潞州区太行公园杨柳泛青,花草铺地,人们结伴而至。因附近居民小区多、人口密度高,太行公园成为群众的“后花园”“健身房”。
开窗见景,推门见绿,出门见园。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持续推进,一座座小而美、融合创意与功能的“口袋公园”在长治应运而生。口袋公园规模较小、选址灵活,通常以“点状斑块”的形态融入城市空间,是城市绿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构建布局均衡、结构合理的城市生态园林绿化体系。”长治市园林绿化中心负责人说,要让人居环境更加宜居,城市魅力更加彰显。2024年,长治全市(含县、区)累计完成园林绿化投资3.15亿元,新增绿化面积72.85万平方米,建设“口袋公园”10个、小微绿地11个、城市绿道5.5公里。
从太行公园出发,沿英雄中路向南步行1.3公里,在林立高楼间可瞥见一抹绿色。穿过巷道,长治体育公园豁然眼前。这是一个集城市休闲、运动健身、生态景观和地下停车于一体的生态型、智慧型城市公园。园内植被丰富,常绿乔木、落叶乔木、花灌木、灌木球、绿篱等应有尽有,红枫、雪松、梧桐、黄金槐、银杏、玉兰、合欢等园林植物季相明显,让市民一年四季都能赏景。
4月8日午间,一场大雨将长治体育公园植被冲刷得愈发靓丽。家住附近小区的孙燕芳指着公园田径步道说:“完全不担心有积水。”
如今,长治新建的口袋公园兼具海绵城市功能,除提供园林服务外,还建设有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雨水收集系统、渗蓄模块等,以满足海绵城市建设需求,达到对雨水的调蓄、净化、回用目的。
近年来,长治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拆违腾退地等“金角银边”区域,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游园绿地和口袋公园,形成沿街开放空间。主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25平方米。口袋公园作为居民幸福生活的微空间,成为城市品质生活的点睛之笔,为长治添上了许多“生态绿”。
本报记者郭慧聪
水清岸绿展新颜
四月的风拂过桃河,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岸边、桥上,有人拿相机,有人举手机,镜头全都对着在水边觅食的黑鹳。
“前几年,想拍到黑鹳得看运气;现在,成群的黑鹳就在眼前。”摄影爱好者王文龙说,近年来,来桃河水域“打卡”的鸟类,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除了黑鹳和天鹅,好多人还拍到过蓝翡翠、冠鱼狗、红嘴蓝鹊等。
不只是桃河。近年来,在阳泉,龙华口水库、平定县二电厂调蓄水库、尚怡水库等河流汇集、水面宽广的地方,经常有天鹅、白鹭、鸳鸯、黑鹳、野鸭等各种野生鸟类出现。碧水长流,这些美丽的精灵逐水飞翔嬉戏,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
变化的背后,是阳泉市在河流管理和保护工作方面的持续努力与付出。
从2017年6月开始,阳泉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市、县(区)、乡、村四级河长组织体系,577名河长走马上任,对全市72条主要河流进行网格化管理。经过7年多的努力,阳泉市水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稳步推进,水域岸线管控得到进一步加强。曾经的乱石滩、垃圾河、污水道,如今全都变成水清岸绿的景观河道。
桃河是阳泉境内最长穿境大河,是阳泉的母亲河。因治理成效显著,桃河阳泉市城区段入选水利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汇编(2023)》,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案例。
以河长履职为抓手,城区创新推行“点线面”结合治理模式,“点”上实施网格化管理,“线”上推进水陆同治,“面”上构建党政联动、群众参与治水责任链,坚持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河道常态管护系统推进、持续发力,推动桃河生态逐步恢复。同时通过“治用保”策略,封闭入河排污口,打造沿河景观带,使桃河从单纯的泄洪通道升级为兼具休闲、文化功能的城市绿廊,绘就“一条大河穿城过,太行山下白鹭飞”生态美景。
在河湖治理和保护中,当地还积极引入科技手段和社会共治模式,建成河长制智慧平台,各级河长通过手机App实时上传巡查问题,指挥中心在线分办、督办,形成闭环管理。组织开展无人机河道巡查工作,累计巡查重点河段200余千米。
2024年,阳泉市乌河、绵河、滹沱河、桃河、温河5个国考断面全部达到优良水质标准,盂县龙华河、绵河平定县段、盂县香河入选首批“省级幸福河湖”。
“河长制工作,肩负着历史使命,是一项复杂艰巨而光荣的任务。”阳泉市河湖长制管理服务中心主任聂国威说,希望“河长制”促进“河长治”,推动阳泉“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实现。
本报记者高桦
林下天麻促增收
春日的中条山腹地,闻喜县石门乡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山林间,新绿的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倾洒而下,为这片“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纱衣。谁能料到,这片看似平常的山区,正悄然孕育着一场林下经济的深刻变革。
长期以来,石门乡虽拥有16万亩林地,森林覆盖率高达85%,但耕地碎片化问题极为突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传统种植模式收益微薄,菌菇产业也因产业链短,发展举步维艰。去年,石门乡成功引进“天麻人工菌棒代料替材生态种植技术”并试种成功,实现了我省人工林下生态种植天麻零的突破,石门乡也因此成为运用该技术种植天麻纬度最高的地区。
转机出现在2022年春天。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山药运城综合试验站站长王晓民带其团队在汤王山考察时,惊喜地发现了野生天麻的踪迹。经过与石门乡产业办主任王烨俊的深入调研,他们发现当地海拔在400米至3200米之间、森林郁闭度为50%—75%、年均湿度80%的阔叶林下腐殖土,简直是天麻共生菌“蜜环菌”生长的理想环境。发展林下天麻生态种植,成为破解当地“林多地少”发展困局的新希望。
2024年春天,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林下天麻生态种植基地在石门乡正式落地。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黄冈综合试验站刘大会教授团队研发的“天麻人工菌棒代料替材种植技术”被引入此地。该技术用菌棒替代传统的木材菌床,既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又缩短了种植周期、节省了木材,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同年11月,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组织专家对50亩试验基地进行测产,结果显示,亩产新鲜天麻达1692公斤。按照每公斤40元的市场价计算,亩产值超过6万元。后交村村民张来成难掩内心的激动,说道:“天麻种植周期短,管理轻松,还节省人工,不用施化肥,投资少、效益高,对我们这种地少人少的村子来说,就是实实在在的致富法宝!”
闻喜县委书记郝虎生多次前往试种基地,深入了解天麻种植技术、市场前景等情况,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石门乡党委书记史巍鹏表示,将充分依托当地的林业优势,加强与科研团队的合作,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推动天麻产业与菌菇养殖实现双季衔接,充分释放林地的经济潜力。王晓民说:“今年春天,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山药运城站与当地政府进一步商讨,总结出适宜的种植模式,提高乡亲们的风险防范意识,确定通过适度规模化发展推动产业持续进步。”
在科技与创新的有力推动下,闻喜县石门乡的林下天麻产业从无到有,不仅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也为这片山区探索出一条“以林养药、以药促林”的产业振兴新路径。
本报记者李全宏
逐绿前行绘新景
春和景明,正是踏青赏景的好时节。走进大同云冈石窟,除了惊叹于千年石刻的艺术魅力,还能感受到石窟周边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绿树环绕,鸟语花香,让这份文化遗产更加生动鲜活;走进晋中市光伏产业基地,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将阳光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照亮了千家万户,也照亮了山西绿色发展的新征程;走进长治市屯留区的小南村,游客们不仅能领略到自然风光之美,还能感受到那份来自乡村的淳朴与热情,体验一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提及山西,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乌金遍地的煤矿,是历史长河中燃烧的光与热。然而,在这片看似粗犷的土地上,正悄然上演着一场绿色革命。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各地坚持绿色发展,探索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路径。我省坐拥丰富的自然资源,却也曾因过度开采而历经生态挑战。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理念的革新,我省踏上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展现出勃勃生机。
生态农业,在这片土地上引领着农业的新风尚。三晋大地的田间地头,有机种植、生态养殖已成为农民们增收致富的新法宝。昔日一些饱受化肥农药之苦的土地,如今重焕生机,孕育出更健康、更美味的农产品。这些绿色、有机的产品不仅丰富了市民的餐桌,更成为农业领域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品鉴与选购。
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则为我省的绿色发展之路增添了更为绚丽的色彩。蓝天白云之下,风力发电站、光伏电板犹如点点繁星,为全省的能源结构注入了绿色元素。这些新能源设施不仅大幅减少了碳排放,更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蓬勃发展,为经济注入了强劲的新活力新动能。
生态旅游的兴起,更是让旅游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山西,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还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太行山脉、吕梁山脉横亘其间,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北岳恒山更是以其险峻著称。游客们在这里既能领略自然之美,又能感受历史的深邃与文化的韵味。生态旅游让山西的美景得到了更好的展示与传承,也让当地百姓从中受益,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华丽蜕变。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共享绿色生态的道路上,我省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坚定的步伐,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绿色发展新篇章。让我们充分利用自身生态优势,深入挖掘资源禀赋,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持续壮大绿色经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山西必将绘就一幅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美丽画卷,共同开启一个更加繁荣、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新篇章!
赵建军
本版策划:赵建军
本版责编:刘玉栖
版式:刘铁军 路彦青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