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小巨人”何以迸发大能量
——解锁晋中市民营经济奋进密码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小巨人”何以迸发大能量
——解锁晋中市民营经济奋进密码
春日的晋商故里,创新动能澎湃不息。走进山西尚太锂电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车间,全自动生产线正将石墨化负极材料进行最后封装,这批产品即将发往宁德时代总部。“2018年5月,我们刚刚起步建设,如今已先后实施三期项目,成为全球最大锂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的第一供应商……”尚太科技常务副总经理孙跃杰抚摸着崭新的设备感慨道。这个从“小不点”成长为行业“小巨人”的故事,正是晋中民营经济强势崛起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晋中市民营经济持续释放澎湃动能,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2024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2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7.7%;民间投资299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43.9%,撑起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其中,“四上”企业中民企占比87.5%,8家民企跻身百亿企业俱乐部,全省百强上榜数连续四年居首,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晋中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
政策护航
打造全周期服务体系
“仅用10秒钟就拿到了营业执照!”3月20日,太谷区鸿厚货运部负责人王亮对智能审批系统赞不绝口。这一高效服务的背后是晋中市以“政企一家亲”理念构建的全周期服务体系——从企业诞生的“第一秒”开始,政策护航的暖流便贯穿发展全程。
2月24日,晋中市委书记常书铭在全市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要把企业的事当‘自家事’来办。”市长刘星同步明确“与民企同频共振”的服务导向,政企双向奔赴的创新实践正在这片热土蓬勃生长。
制度创新的齿轮率先转动。2024年,晋中市成立全省首个营商环境局,推出“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套餐,将企业开办、税务登记等131项高频事项升级为跨五市通办。在晋中,创业者通过智能审批系统完成材料提交后,审批流程如同数字化流水线,营业执照秒批生成的同时,电子证照已同步推送至企业端。这种“零等待”的政务服务,已为1627家企业精准匹配政策红利,让经营主体真切感受到“出生证”到“身份证”的无缝衔接。
数字化赋能让服务链条持续延伸。晋中市转型综改促进中心搭建的智慧平台,如同为企业配备全天候“发展管家”,2024年,该中心帮助1627家企业在线办理及时享受相关惠企政策服务;为613家企业开展法律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法律问题38件;为329家企业举办展览展销会、供需对接活动115场次,促成交易订单61.55万元……这种全维度的服务渗透,使政策支持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针对企业发展的关键痛点,立体化服务网络编织起坚实保障。在融资领域,“政银企”对接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去年以来,全年协调贷款42.13亿元,推动261家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升级;在产销环节,115场展销活动促成61.55亿元订单;在法治护航上,“1+4”工作手册成为企业规避风险的“指南针”,专业团队送政策上门的同时,更将法律服务送到车间一线。这些举措环环相扣,形成“解决一个诉求—优化一类服务—建立一套机制”的递进式改革,让352户企业获得信用贷款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群体成长为产业升级的新势力。
如今,从秒批执照的“最初一公里”到制定标准的“最后一公里”,晋中全周期服务体系已转化为强劲发展动能。政策护航下,318家企业手握855个自有品牌,参与制定168项国家及行业标准,用实力标注“晋中服务”的金字招牌。
梯度培育
锻造创新生力军
梯度培育是优质中小企业梯度成长的有效手段。在梯度培育上,晋中市县两级转型综改促进中心坚持精准施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科技创新,苦练内功,筑牢专精特新企业基底。
走进综改区晋中开发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中航兰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车间灯火通明,近百台工业机器人精准焊接着重卡车身。
“一季度订单量已超去年全年3/4,营业收入正朝10亿元目标冲刺。”企业总裁朱盛展示着新投产的现代化生产线——这场由梯度培育催生的“智变”,让这家曾偏居一隅的传统制造企业蝶变为山西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链核企业。中航兰田的转型轨迹正是晋中市创新生力军崛起的生动注脚。
聚焦企业成长全周期,晋中市构建起“创新幼苗—专精特新—链核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市县两级转型综改促进中心实施靶向施策:在创业创新基地培育上,充分发挥“晋中是座大学城”优势,鼓励驻地高校和各类社会资本共同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引导基地规范化运营、梯次发展。2024年,新认定省级小微企业双创基地2个;在优质中小企业培育上,有效推动各类优质中小企业提质扩容,努力让“小不点”蜕变为“小巨人”。2024年,新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23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5户,帮助1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功通过复核,新培育国家重点扶持“小巨人”企业3户,持续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上,因势利导建设特色产业集群,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再突破,补链、延链再发力,帮助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目前,全市共培育1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4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认定数量位列全省第一。祁县玻璃器皿、太谷玛钢、榆次纺机、介休碳素4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集聚711户中小企业,带动就业6.7万人。
当123家创新幼苗在孵化器中孕育新技术,85户专精特新企业在细分领域构筑护城河,3户“小巨人”企业向产业链顶端攀升,晋中民营企业掀起“向新求质”的转型浪潮,一幅以梯度培育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图谱已清晰可见。
创新驱动
激活内生发展动能
在晋中市民营经济版图上,一组跃动的数字折射出发展新气象:全市427家优质民企累计建立430个研发中心,集聚6733名技术人才,手握4660项专利成果,近三年斩获5项国家级科技大奖。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政府重构民营经济创新生态,激活内生发展动能的战略布局。
“企业是经营主体,内生动力才是发展的核心引擎。”晋中市转型综改促进中心以需求为导向,聚焦服务本质,持续强化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通过赛事引领、校企协同、技术赋能“三轮驱动”,一条激发创新活力的实践路径清晰可见。
以创新创业赛事为突破口,晋中正掀起“以赛促创”的热潮。在2024年“创客中国”全市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中,13个本地优质项目挺进山西省决赛,斩获6项省级奖项,获奖数量居全省前列。山西经纬天盈机械、山西辉能科技两家企业更携创新成果跻身全国企业组500强,为区域创新实力写下生动注脚。这场“创新练兵”不仅点燃了企业热情,更成为技术突破的“催化剂”——随着赛事成果落地,全市已有101家企业获得技术攻关支持,推动13万元技术成果实现转化。
创新火种的持续燃烧,离不开产学研协同的“助燃剂”。晋中市通过搭建校企融通平台,让创新要素加速流动:连续举办6期“晋中博士大讲堂”,邀请顶尖专家为企业破解技术瓶颈;组织200余名高校师生走进平遥煤化、榆社化工等龙头企业,在车间里架起产学研合作的桥梁;推动15家企业与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贴心招聘”,实现技能人才从“校门”到“厂门”的无缝衔接。这种“双向奔赴”的创新生态,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研发动能——目前,427家优质中小企业已建立430个研发机构,会聚6733名研发人员,手握4660项知识产权,近三年更是5次摘得国家级科技奖项。
随着创新根基的夯实,特色产业集群开始展现“聚变效应”。在玻璃器皿、碳素材料等领域,4个中小企业集群聚集了5923名研发人才,持有134项核心发明专利,通过共享研发平台突破关键技术壁垒。
“向‘新’而生的变革浪潮已然涌动。”晋中市转型综改促进中心负责人表示,随着第三批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申报工作的启动,晋中将加速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引进数字服务商构建智慧生态,帮助更多中小企业练就“独门绝技”,朝着“小巨人”“单项冠军”的目标跃升。
本报记者张谦 本报通讯员刘冬冬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