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闻现场】从大水漫灌到小畦灌溉
【我在新闻现场】从大水漫灌到小畦灌溉
杨柳风轻柔地拂过人的脸,眼前的梨树林一眼望不到边,梨花赛雪,开出盎然的春意,与渠道里的流水一起欢庆美好的春天。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现在春天雨水少也不怕了,汾河水通过村里的农渠流到田地里,啥时需要咱就啥时浇。”4月8日,文水县南安镇南白村,清澈的流水沿着渠道缓缓淌进农田,武新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武新华是南白村村委会主任。南白村有农田3300亩,1600多亩种植梨树。去年村里梨果大丰收,每亩产量达3500公斤。不仅产量高,梨儿的品相也好,个头大、水分足、味道甜。“一说是南白村的梨,市场上大家抢着要,当地和外地的经销商都直接到地头来收货,着实能卖个好价钱。”武新华自豪地说。
种地离不开水,丰收得益于汾河水的“智慧+优质”的灌溉管理。
南白村是山西汾河灌溉管理有限公司汾西分公司的受益区。汾河一路向南,沿途接受阳光照晒,水中富含多种微生物,对农作物成长非常有益。
近年来,汾河灌区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对灌溉设施进行升级改造,通过信息化项目建设,实时掌握受益区农田雨情墒情及灌区水情动态,科学安排水量流量,尽最大可能满足用户灌溉需求。同时,灌区积极提供技术支持,协助指导用水户平田整地,发动群众修复末级渠系和田面工程,确保各种过水工程畅通无阻。
“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农渠直接通到田间地头。”汾西分公司西三支渠三斗渠二农渠边田埂上,公司水务与工程管理部负责人、高级工程师李高峰一边指导村民疏通渠道,一边向记者科普水利渠道基本构成。这位常年工作在基层一线的老灌区人告诉记者,农渠原来都是土渠,输水过程中存在渠道渗漏问题。高标准农田节水改造后,土渠都改造成混凝土渠道,不仅节水,输水率也提高很多。“以前南白村春浇需要25天—30天,现在有16天—20天就够了。”
汾西分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刘增荣说,在保障受益区农田应灌尽灌、粮食稳产增产前提下,提升节水效率,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也是汾河灌区的工作目标。
田野上,大块的耕地被划分为一块一块的小畦块,每块面积约0.5亩大小,块与块之间垒有地堰。农渠的水进入农田后,在地堰拦截下,每一个小畦块分别形成一个单独的灌溉单元。
“这叫‘小畦灌溉’,是改进后的灌溉方式,通过缩短畦长、优化水流设计来提升灌溉效率。”李高峰说,从以前的大水漫灌到现在的小畦灌溉,目的是通过缩小灌溉单元,减少深层渗漏,提高灌溉均匀度,实施精准灌溉,“每亩地可节约20%—30%的水量。”
根据土地平整度,南白村每亩地原来灌溉用水量在150—200立方米,现在减少到100—150立方米,每亩地约节约用水50立方米。
武新华说,庄稼能不能喝够水,收获差别非常大。“现在村里的农渠和汾河干渠联了网,再也不用为浇地发愁,对咱农民来说,这就是幸福。”
本报记者高桦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