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泉水常漾 让河湖常清
——阳泉市河流管理和保护工作见闻
让泉水常漾 让河湖常清
——阳泉市河流管理和保护工作见闻
图为桃河阳泉市区段,黑鹳在水中展翅。
平定莲花山生态观光旅游园内的白杨沟水库碧波荡漾。
平定县二电厂调蓄水库,白天鹅悠闲地游动。
治理后的桃河两岸风景秀美、生态宜居。
春和景明。阳泉境内最长过境河流桃河的平定乱流段、平定尚怡水库,多次有白天鹅驻足翩跹。特别是3月8日,50余只白天鹅飞临尚怡水库,在水面轻盈展翅,追逐嬉戏。
不只是白天鹅,近年来,灰天鹅、黑鹳、白鹭、鸳鸯等鸟类频频“打卡”阳泉水域,且活动范围越来越大,阳泉城市中心公园人工湖还出现小鸊鷉。这些国家保护动物、国家“三有”(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保护动物,对生活环境和水质都有着较高要求。“这充分说明,阳泉的生态环境质量在持续改善,河流水质越来越好了!”阳泉市河湖长制工作中心副主任李永幸说。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力点。近年来,阳泉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全面实施河流管理和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河长制,积极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力推动“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实现。
推进河长制
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
阳泉别称“漾泉”。《平定州志》记载,该州有五处泉源,“皆自平地而出,终年涌漾”。但阳泉还有一个别称“山城”,境内地貌以山地为主,煤长水短是基本情况。
“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千米的河流,全市境内有36条(段),包括被誉为阳泉母亲河的桃河,水量丰沛的滹沱河、绵河,两岸人口稠密的秀水河……”说起阳泉市境内主要河流和水域,李永幸如数家珍。
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2017年,阳泉出台《阳泉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明确河长制16个成员单位的17项重点工作,随后,《阳泉市河长巡查工作制度》等11项工作制度相继出台,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河长齐抓共管组织体系。2019年,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河长制改革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深化河长履职、组织管理、运行机制、监督保障等措施;市县(区)两级均成立河长制工作机构,以河长制为平台,党政负责、水利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河流管理保护格局全面建立。截至目前,全市共有72条(段)主要河流纳入河长制管理体系,有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共577人,其中市级7人,县(区)级42人,乡(镇)级102人,村级426人。此外,还有市县级河长助理34人。
推行河长制以来,该市县(区)主要领导就国控断面全面消除劣五类问题开展专题调研,以超常规举措推进桃河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市级河长履职尽责,分别就水污染防治问题、黑臭水治理问题、河道“四乱”整治等问题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和工作推进会,协调解决疑难问题。各级河长主动作为,履行巡河、管河、护河、治河职责,真正做到守河有责、守河担责、守河尽责。
水资源管理得到全面加强。水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全市5个国考断面全部达到优良水质标准,河流水质状况逐年提升;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建阳泉市污水处理厂12万吨/日PPP项目和建制镇污水处理厂1座;实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排查入河排污口261个;加强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发现并实施整改水污染问题3处;实施黑臭水体动态监测和源头治理,建成区发现并整改问题8处;巩固拓展雨污分流改造成果,改造源头合流管网1.56千米;持续推进面源污染治理,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综合利用率达到83%;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建县(区)级粪污处理中心1个、村级化粪池118个,铺设管网52.2千米,完成整村户厕改造235个村,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2%。全年未发生水污染现象。
今年3月20日,省河长制办公室公布2024年省级幸福河湖名单,阳泉市龙华河、绵河平定段、香河盂县段分别被评选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幸福河,河流有了“新名片”。
启动“河长+检察长”
凝聚依法治河护河合力
聚焦河流管理保护重点难点问题,2020年,阳泉设立“市人民检察院驻河长办检察室”,启动“河长+检察长”工作机制,进一步凝聚依法治河护河力量。
乌河是盂县境内较大河流,流经盂县东梁、西烟、西潘等乡镇后汇入滹沱河。2018年,乌河上游河道内建起一家肉驴养殖场,占地5200平方米,养殖黑驴460余头,但该养殖场项目未向水利部门申请办理涉河审批。
盂县水利局局长闫东慧告诉记者,依据“10年一遇洪水”标准划定河道管理范围,该养殖场处于乌河上游河道内,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规定,存在行洪安全隐患,对养殖场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和牲畜等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同时,该养殖场所处河道内属于禁养区范围。滹沱河流入河北境内的干流上有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及城市生活用水等综合功能的大型水库,乌河作为汇入滹沱河的主要支流,其上游的涉案养殖场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未经净化处理的污染物会对下游饮用水源和地下水造成污染,侵害社会公共利益。
充分发挥“河长+检察长”联动机制,阳泉市河长办对盂县乌河养殖场侵占河道问题开展联合调研检查,实地调查取证。查明事实后,阳泉市人民检察院向盂县相关部门和乡镇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各单位依法履行职责,对该养殖场违反河道管理、污染防治不到位问题进行整改,确保防洪安全,切实保护水源安全和生态环境。
因该项目涉及周边18个村,阳泉市河长办联合阳泉市人民检察院及盂县相关乡镇、村、部门,持续跟进问题整改落实,多次牵头与相关部门召开座谈会,同时与村民、涉案企业沟通交流,最终确定全面拆除养殖场具体方案。从养殖场资产评估、厘清债权债务,到销售黑驴、拆除场所违建历时一年半,2022年4月,该违建项目被彻底清理,河道恢复原貌。
截至目前,阳泉检察机关与河长办成员单位共开展联合巡察37次,办理涉河案件66件,涉河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调动民间力量参与
护河“朋友圈”越来越大
为引导民间力量参与河流管理和保护工作,阳泉市河长办创新工作机制,公开向社会发布民间河长和民间巡河员招募令。2022年8月,阳泉市桃河民间巡河员志愿服务队成立。
阳泉市义工联合会会长薛志鹏被聘为桃河民间河长。作为全省首支民间巡河员志愿服务队,薛志鹏和50名民间巡河员坚持每月开展1次净滩活动。“我是土生土长的阳泉人,有责任为保护母亲河贡献自己的力量。”薛志鹏说,他和队员们有决心、有信心当好桃河巡查监督员、宣传解说员、示范引导员。
2022年以来,阳泉市连续3年举办“关爱河湖 保护母亲河”巡河护河系列行动,实施“母亲河净滩”行动30余次,在全市掀起爱河护河高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该市参与河流保护的志愿者达1000余人。在全省“致敬母亲河湖”故事宣讲、“保护母亲河 共建幸福河”主题知识竞赛中,阳泉市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2023年,阳泉市河长办联合民革阳泉市委会、城区检察院,建立“检察+民革+河长办”公益保护联动机制,20余名民革党员志愿者参与河长制公益保护活动。阳泉市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河流管理和保护工作的做法,受到水利部高度认可,水利部《河湖舆情月报》2022年26期“优秀做法”栏目对其进行了介绍。
“下河”治水,“上岸”治绿。2023年10月,阳泉市在桃河公园城区段建成全省首个河长制主题公园,将水制度、水管理、水环境等元素融入公园小景,让公园成为河长制宣传工作的新阵地。
为全面提高河流管理保护水平,促进各级河长履职尽责,加强河长队伍建设,提升各级河长履职能力,阳泉市河长办举办全市河长制培训班,至今已连续举办6年,仅2024年就举办6次,培训县乡村级河长310名,为河长学员提供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交流经验的平台和机会。
此外,阳泉市积极挖掘桃河水文化,在桃河两岸种植各类桃花万余株,倾力打造“十里桃花飘两岸”美丽景色,使其成为“百里太行山水画廊”最精彩的一段。2024年7月,平定县在绵河娘子关段举办河灯节,以水面舞蹈、灯光秀等多样形式展现太行水文化,表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压实河长责任,强化监督执法,坚持综合治理,不断开创河长制工作新局面。”李永幸说。
本报记者高桦
图片:刘胜摄
记者手记
以“河长制”促“河长治”
江河湖泊具有重要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是生态系统和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河湖管理,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
采访中,阳泉一些河流近年来的变化,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蒙村河、义井河、李家庄河、五渡河都是桃河支流。当地人介绍,以前“蒙村河黑水漫流,义井河污水遍地,李家庄河垃圾成堆,五渡河气味难闻”。记者在现场看到,蒙村河如今实行雨污分流,沿河修筑起堤坝,河道保洁包括河岸边的垃圾都有人定时清理。义井河、李家庄河、五渡河,如今也以优良水质滋养两岸茂盛绿植,以水美景观为城市添彩,让沿河人民群众拥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这些变化,正是阳泉市河流管理保护工作的缩影。7年多来,通过推行河长制,阳泉市压实各级责任,形成各方合力,建立落实机制,“河长制”带来“河长治”,河流管理和保护工作取得可喜成效。
河湖的许多问题具有长期性、累积性,河流治理绝非一日之功。以“河长制”促“河长治”,河流管理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河长”不只是一个头衔,更代表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高桦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