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踏青好时节】晋中 民俗春韵入画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3月29日,市民纷纷来到平遥古城迎薰门广场放风筝、锻炼。梁生仁摄


  春山如黛,溪水潺潺。清明时节的榆次后沟古村,黄土崖壁间的窑洞群、垂柳轻拂的龙门河与漫山遍野的新绿,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感受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清明韵味。
  4月4日清晨,古村青石板路上人头攒动,龙门河畔垂柳依依。传统“射柳”活动区内木弓轻鸣,箭矢飞向系着红绸的柳枝,喝彩声此起彼伏。“小时候听老人讲‘百步穿杨’,今天亲手体验才懂古人的雅趣!”太原游客李锋玩得特别起劲。在古村深处的龙门茶社前,寒食文化体验区围满了孩子。孩子们学着将糯米粉与豆沙馅揉捏成团,蒸笼升起袅袅白烟。“寒食禁火,但‘舌尖上的春天’不能少!”家长张鹏边指导孩子边感慨。隔壁的非遗工坊内,红纸翻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太行金剪”张志强正指导游客剪制“清明燕”,一只只灵动的燕子跃然掌心,寄托着对春日的祈愿。
  游古村、赏美景、体验民俗……清明假期,晋中市以民俗为脉、春为底色,串联起传统与自然交融的游春画卷。乔家大院,人们品青团、赏春意;小五台庄园推出汉服体验与亲子游乐;乌金山景区则上演祓禊春浴、国风雅韵……十余项民俗体验与多条赏花路线交相辉映。游客既可循着青团蒸腾的热气触摸寒食文化,也能沿着桃花、梨花、油菜花编织的缤纷轨迹,在踏青寻芳中感受“万物生长此时”的清明真意。

  本报记者张谦

(责编:温文、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