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小红薯变身“金疙瘩”
高平:小红薯变身“金疙瘩”
“育苗坑深度控制在15厘米,红薯摆放间距为1指,覆土后厚度15厘米,这样既能保证红薯苗的生长空间,又能提升土地利用率。”春意渐浓,在高平市石末乡南张寨村的育苗大棚里,合作社技术员李有卫查看着红薯苗长势,和村民们讲解着种植技巧。
“育苗这活儿虽说不累,可讲究不少,咱跟着学,收入也稳当。”村民冯小雷一边忙着给红薯苗浇水,一边说,他在这里干活,既能照顾家里,又能增加收入,比出去打工强多了。
高平当地独特的土壤条件与气候环境,为红薯生长营造了绝佳温床。近年来,南张寨村立足农业“特”“优”战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村内的高平市宣武京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本村及周边村庄流转土地330多亩,打造2个现代化育苗大棚,全力打造从育苗、种植到初加工的完整产业链,规模化种植红薯、玉米等农作物,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宣武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海广告诉记者,去年以来,他们逐渐将重心放在红薯种植上,不断创新种植技术,采用滴灌技术进行起垄种植,实现精准灌溉和高效施肥,进一步提高了红薯的产量和品质。凭借优良的品种和科学的管理,红薯每亩收益可达5000元。
“去年亩产达到2250公斤,今年技术得到了提升,亩产可以达到2500公斤。”张海广说,今年还向河北、福建两家农业公司引进了新的红薯品种,已划出150亩地用于试种,观察今年的市场接受度与反馈情况。若市场反响良好,将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村民一起参与种植,共享红利。
与此同时,该村不断用好红薯育苗补贴政策,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年前成功与长治市场签订了40万棵红薯苗订单,按每棵0.1元的市场价计算,可直接增加收入4万元。
时至中午,忙碌了一上午的村民们擦了擦头上的汗珠,笑意盈盈地看着一株株绿油油的红薯苗已破土而出,焕发出勃勃生机。未来,借助育出的这些“金疙瘩”,村民收入将“节节高”。
郑璐 韩艳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