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研】旱作农业新探索
——从太谷范村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线调研】旱作农业新探索
——从太谷范村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范村镇新曲河村旱垣温室。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有机旱作农业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
太谷是“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近年来,在晋中国家农高区示范带动下,太谷区范村镇以设施农业为抓手,通过科技引领、市场驱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等有效举措,不仅鼓起了老百姓的“钱袋子”,还有力推动有机旱作农业加速发展,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科技引领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春日时节,范村镇格子头村的双层蔬菜拱棚内却早已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在温室控制系统和智能水肥一体化支持下,一株株无土椰糠栽培的番茄秧攀架而上,成串的番茄正由青转红、长势喜人。
格子头村党支部书记高瑞利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山西田森杜氏番茄科技有限公司番茄小镇示范带动下,格子头村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种植,不仅种植面积和拱棚数量连年增加,村民还主动学习引进熊蜂授粉、智能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等先进温室种植技术,种植收入显著提升。目前,全村已有设施蔬菜近200亩、拱棚100余个,户均增收1.5万元至2万元。
位于格子头村的田森番茄小镇是晋中国家农高区标杆项目。占地15万平方米的番茄小镇玻璃温室是亚洲单体最大的全环境智能控制玻璃温室,通过引进欧洲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实现了番茄种植的高科技、高标准、高品质、高产出。2017年建成以来,番茄小镇积极打造产品研发、种苗繁育、种植基地技术推广与应用、冷链物流、番茄深加工等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服务平台,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番茄种植,增收致富。
“番茄小镇不仅带来了新品种、新技术,还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高瑞利介绍,双层拱棚就是参照番茄小镇玻璃温室探索建设的一种新型拱棚,通过建设内外两层拱棚增加温控效果,不仅实现了玻璃温室种植效果,还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范村镇镇长田高飞告诉记者,在晋中国家农高区示范带动下,不仅格子头村,在整个范村镇,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全镇通过组织科技宣传、农技讲座等方式,引导农民改变种植模式,选择种植品种,安排种植茬口,实现设施蔬菜、瓜果反季节上市,提升产值。下一步,将继续完善设施农业支持机制,提供要素保障、扩大种植规模、增加农技培训,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对接市场
持续提升农民收入
春节期间,范村镇新曲河村的西红柿开始集中上市,销往北京、河北、太原等地。新曲河村党支部书记薛荣生告诉记者,2024年,该村与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建立订单农业合作关系,西红柿等农产品直供北京各西餐厅等中高端市场,亩均利润提高近万元。
新曲河村是当地最早发展设施蔬菜的村庄之一。近年来,该村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产销对接”“订单农业”“农超对接”,实现蔬菜种植集约化、特色化、精品化。目前,新曲河村70%的农户种植蔬菜大棚,有日光温室、旱垣温室、拱棚等设施蔬菜500余亩、400多个,户均年收入突破8万元。
范村镇闫村是远近闻名的“蔬菜村”,现有温室大棚308个、拱棚662座,种植面积超2200亩,基本实现“户均一棚、人均一亩”。村委会主任成小五介绍,闫村一年四季产蔬菜、供蔬菜,每年有3万多吨蔬菜从闫村走向全国各地,蔬菜年产值达8000万元以上。全村已形成拱棚建设、育苗、种植、销售等一条龙服务链。蔬菜产业的发展还吸引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村创业。近年来,该村已先后有200多名45岁以下的“新农人”回乡从事蔬菜产业,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甚至还出现了地不够种的现象。
范村镇是全省著名的设施蔬菜产区,被誉为“三晋旱垣温室第一镇”。近年来,该镇通过蔬菜产地直通零售产销对接模式,主动对接周边地区蔬菜市场,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发挥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带动作用,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统一生产、统一销售,提升市场销售和富农增收水平。目前,全镇以西红柿、黄瓜、西葫芦、甜瓜、葡萄等为主的种植设施有2591座、7216亩,年产量达10余万吨。还有效激活了上下游产业链,带动发展农资服务部31家、蔬菜经纪人44人、育苗厂9家、农产品仓储冷库设施10座,形成了集育苗、种植、服务、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带动农民收入持续提升。
产业融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位于范村镇的山西东辉现代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已成为晋中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样板企业,该公司的“象峪谷”项目打造了1500余亩集农业观光、休闲拓展、康养游乐、沉浸式演艺体验、农业实践研学、红色国防教育、三产融合示范为一体的景区,去年以来已累计接待3万余人次。该公司的10万吨牛肉制品冷链项目,达产后可直接带动3000个就业岗位,间接带动5万—10万农户从事肉牛养殖业、饲草种植,平均可为每个农户年增收5万多元。
近年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范村镇坚持以旅“富”农、以业“兴”农,持续推动“农业+企业+文化+旅游”产业联动。全镇以设施蔬菜产业为主线,围绕乡村产业做大做强,全力打造“红黄青蓝绿”五彩范村:“红”是以传承麻雀战和范村民兵精神、西仉孟母文化、上安古村落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麻雀战(范村民兵)红色教育基地于2023年投入运行以来,已接待各类参观学习8000余人次。“黄”是以谷子、玉米、高粱等为主体的有机旱作农业,目前已经发展到近万亩。“青”是苹果、梨、杏等山区优质特色水果产业。“蓝”是当地天蓝气爽风光好的天然生态优势。“绿”是大力发展旱垣温室绿色有机蔬菜产业,推动“粮食下川,蔬菜上山”,向技术要成果,向科技要效益,努力建设农业强镇、商贸活镇、旅游兴镇。
“下一步,范村镇将继续坚持有机旱作农业特色,发展现代农业,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落实省市区发展部署,全力打造农文旅融合样板区和设施蔬菜产业示范区,建设三条示范廊带,构建‘红黄青蓝绿’五彩范村发展格局,实现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发展目标。”谈及未来,范村镇党委书记穆志斌信心满满。
文/图本报记者裴云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