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思考】深耕农文旅融合沃土 谱写和顺县乡村振兴新篇章
【一线思考】深耕农文旅融合沃土 谱写和顺县乡村振兴新篇章
许利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农文旅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也是向高质量绿色发展、高水平建设探索的有效途径。和顺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委、市委部署要求,以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在加快县域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
坚持“以农固本”
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一是厚植生态底色。守护自然美,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实施国土绿化工程、露采矿复垦土地绿色生态治理工程,扎实推进太行山生态保护和修复,全面启动和顺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不断巩固省级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保险试点县成果,“华北豹第一县”金字招牌持续擦亮。塑造环境美,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注重“房前屋后”,紧盯“田边道旁”,全域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投资3.5亿元、日均消化东山4县420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速落地,9个垃圾中转站优化升级,完成户厕改造1540户,精雕细琢、整体提升乡村风貌。彰显生活美,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着力点,6条太行一号旅游路、2条“四好农村路”完工通车,投资4.3亿元的“四化两提升”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持续推进,5个精品示范村、25个提档升级村引领带动,县级老年养护院、城镇幸福养老工程、农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构建成型,“城市有乡村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逐步变为现实。
二是做强产业特色。拓宽发展路径,持续深化土地经营、三资入股、资本增值、企业带动、农机服务、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创新拓展“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混合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实施2.66亿元的120个衔接项目,做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壮大经营主体,以29个县级龙头企业为牵引,以白仁木耳、翟家庄平菇、田润设施蔬菜等13个产业园区为带动,充分发挥43个家庭农场作用,示范打造康养、酿造、和牛三大专业镇,横岭镇(高粱)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评估,真正让发展有看头、企业有奔头、集体有赚头、农户尝甜头。提升发展能级,围绕杂粮、肉牛、酿造等8大主导产业,积极探索联动联建、产村融合、特色小镇、共建共富、工农互促“五种模式”,培育构建“一龙头、六基地”的反季节食用菌产业格局,持续深化“国资投建+民企赋能+利益联结”的建投机制,推动产业发展提质扩面增效。
三是提升品牌成色。扩规提质“三品一标”认证,认证有机种植基地21个、规模14.8万亩次、证书100个,涵盖7大系列31种品类,和顺原醋、平菇、鸡蛋等10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效应持续放大,火麻油、肉牛等5个产品荣获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称号,“太行云牛”联合攻关育种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和顺“牛科技”小院入选“科创中国”山西首家博士站,“表里山河生态和顺”区域公用品牌、“豹乡田”生态友好农田品牌、火麻油“圳品”品牌、新马“苦荞面”有机旱作·晋品品牌集聚成势,特色资源优势正在加快转化为品牌优势、产业优势。
聚力“以文铸魂”
深挖精神文明富矿
一是保护传承,筑牢文化根脉。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力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牢记“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殷殷嘱托,健全文物保护机制,落实分级分类保护举措,全力保护好328处不可移动文物、60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77处红色文化遗址。持续加厚历史底蕴积累,始终根植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深入挖掘和顺传统文化资源,进一步扩充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完善丰富非遗数据库,改造提升非遗传习所和展示基地,培育建设非遗工坊,不断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持续加深传承脉络梳理,探寻收集“名街、名居、名宅”和“古院、古堡、古村”的历史渊源、人文故事,深入挖掘全县5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价值,不断从传统文化土壤中汲取精神养分,真正以文化根源激发精神共鸣,让梁余古邑历久弥新。
二是守正创新,激活文化基因。加强文化引领,围绕“赓续红色血脉、建设幸福和顺”主题,利用八路军石拐会议纪念馆、129秦赖支队司令部旧址等红色宝库,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打造红色文旅线路、创作红色文艺作品,进一步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凝聚精气神。增强文化宣传,举办“我们的节日·七夕”系列文化活动,被央视四套中文国际频道《今日环球》报道;推出文化宣传短视频《非遗里的和顺》,创新发展唢呐吹戏等8个代表性文艺项目,用目不暇接、琳琅满目的精品文艺作品,凝聚起全县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培塑文明风尚,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广泛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专题活动,举办免费送戏下乡、农村电影放映、稀有剧种基层展演、全民文化活动季等群众性文化活动1500场次,落地建成县级工人文化宫,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多元拓展,繁荣文化事业。打造文化品牌,创新开展文化展演、非遗展示、旅游展销“三展合一”主题营销,提档升级《牛郎织女》《石拐灯火》等展演项目,凤台小戏《喜荣归》入选第八届中国戏曲文化周“地方园地方戏”线上展播,《石拐灯火》获得2024年“两节”山西省优秀剧目展演作品。开发文创产品,创新设计松烟墨、剪纸刺绣、手办服饰、非遗手作、书画作品等文创产品,打造兼具文化性、故事性、趣味性、创新性、实用性的“和顺礼遇”IP,让传统文化“新”起来、“活”起来、“火”起来,以文创“小产品”成就富民“大产业”。展示文化形象,组建县文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高标准参加文博会、农博会、服贸会、大湾区(深圳)招商引资推介会等活动,全方位呈现和顺文化魅力与文旅资源,持续提升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深耕“以旅赋能”
激发全域发展动能
一是全方位布局。依托走马槽空中草甸、太行龙口天险、井玉沟生态园等特色景点,挖掘懿济圣母庙、石勒故居、回黄古村等文化资源,发展醋博园、寒湖月饼、“豹乡田”、“玉露香梨”等生态产业,发挥“天然氧吧”“空调之境”比较优势,借助晋冀交界独特区位条件,以南天池村为轴心,示范建设“邂逅千古情、幸福和顺家”牛郎织女文化园;以“318省道”为横轴打造“生态景观带”,以“207国道”为纵轴打造“城乡共建带”;以地域相邻、功能相近、产业相融为原则,打造太行山水示范区、古村文化体验区、田园风光度假区、生态康养休闲区,着力构建“一园双轴四区”发展格局,形成“城景通、景景通、城乡通”的全域旅游循环圈。
二是全链条打造。坚持由表及里、多点支撑,发挥县文旅投作用,建立完善“融投建管运”一站式运营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云端之上”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合山星谷”度假露营基地、“和顺合院”非遗主题民宿。突出“龙头固链”,解码一块田、一架桥、一片山、一节会、一小院、一座寨“六个一”文旅元素,培育婚俗体验馆、爱情民宿庄园、婚礼旅拍、沉浸体验等多业态项目;推动“业态兴链”,围绕“牵手浪漫爱情到和顺”业态群落,培育云海、草甸、星空等精品旅游线路,推出和顺菜、和顺酒、和顺醋、和顺牛等“和顺幸福宴”美食品牌;强化“基础壮链”,持续引深基础提升、景区提级、服务提标、品质提档“四大行动”,优化景区与周边交通干线衔接,共建乡村振兴工作站、文化研究会、大学生双创基地和农创客中心,加快将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
三是全要素保障。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国投承接+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支持,修订完善农文旅产业奖补政策,加大公共服务配套、惠民消费补贴、文化旅游宣传等倾斜力度;同步强化重点文旅项目包保会商机制,确保“一企一策”、跟踪培育、升规入统、优先落地。坚持游客视角、换位思考,深入开展“文明在行动·满意在和顺”活动,强化文旅市场监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培育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消费环境,让生态和顺、人文和顺、开放和顺、好客和顺深入人心。
我们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努力在晋中“东山太行山水风光圈”中走在前、作示范,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贡献和顺力量。(作者为晋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顺县委书记)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