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以绿为笔 书写河东大地锦绣答卷

——运城积极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运城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黄河流经运城8县(市)、345公里,占全省1/3,为我省境内岸线最长的市。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抓好黄河治理,是运城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书写运城“黄河文章”的命题从哪里起笔?
  过去一年,运城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积极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及新时代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示范区,以绿色为笔,在河东大地书写出了锦绣答卷。

精准治污 多管齐下
蓝天碧水净土成为常态

  3月14日一大早,运城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袁卫廷照例打开手机,查看当日环境空气质量。他一边看一边对记者说:“今天,我们运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又是良好。”
  如今,查看空气质量不仅是环保人的日常,也是运城普通百姓的日常。在袁卫廷查看手机的同时,市民张建兵约好朋友去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游玩。张建兵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环境不断变好,运城黄河湿地的自然保护区都会迎来候鸟,它们或在天空飞翔,或在河面游弋,给黄河湿地增添勃勃生机。”
  2024年,运城市生态环境部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泓清水入黄河”的殷殷嘱托,打好生态环保“组合拳”,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河东大地处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为打好蓝天保卫战,运城积极推动企业深度治理,全年完成5家焦化、6家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和96家企业的提标改造,停运9台35蒸吨/小时燃煤锅炉;全年煤炭消费总量同比减少398.2万吨,同比降低9.3%。完成煤改电、煤改气改造6.35万户;全市新增和更新的34辆公交车、480辆出租车,全部为新能源汽车。在打好碧水保卫战方面,持续引深创新河湖长制工作,切实做好治水兴水大文章,加快推进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87个“一泓清水入黄河”项目全部开工,完工率达58.6%;全市17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部完成供电双回路改造,再生水利用率37.45%。源头管控,打好净土保卫战,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9.05%,高于省定90%的目标任务;全市科学施肥指导技术覆盖率达92%,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7.8%,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7.6%,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完成198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133个问题设施整改。
  2024年,运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年综合指数4.35,同比下降10.1%,改善率在全国168个城市中排名第五,全省排名第一,优良天数同比增加22天,实现了年初提出的空气质量退出全国168个城市倒二十的目标。全市10个地表水国考断面,8个达到优良水平,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0%,2个达到Ⅳ类水平,无劣Ⅴ类断面。特别是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自水质监测史以来首次达地表水Ⅲ类。涑水河张留庄国考断面自2022年退劣V类后连续两年稳定达Ⅳ类,改善率进入全国前30,为近年来最好水平。危险废物规范化考核连续四年达到“A”级,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为100%。
  采访中,袁卫廷告诉记者:“2024年,秋冬季运城没有出现过一个严重污染天,河东大地星光璀璨。”

生态修复 持续发展
筑起绿色生态屏障

  3月上旬的一个清晨,运城盐湖的湖面在晨光中泛着淡金色。不远处,芦苇和盐生植物在冷风中依然挺立,成群的火烈鸟和卷羽鹈鹕在浅水区悠闲觅食,身影倒映湖中,宛如一张美丽的明信片。
  运城因盐而生,千年盐湖蕴含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密码。然而,过去大量废水和废弃物的流入,盐湖生态环境一度遭破坏。当地人告诉记者,过去冬天产硝时,盐湖中堆积大量垃圾,一刮风,周围居民都不敢开窗。如今,按照“生态优先、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这个昔日的“工业湖”正一步步蝶变成美丽的“生态湖”。
  盐湖生态修复和治理,正成为运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样板。
  2月7日,运城市委书记储祥好深入永济市调研时强调:“要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作表率,围绕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强化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推动生产生活方式低碳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去年以来,运城市坚持用底线思维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突出抓好水源涵养、湿地保护、水土保持、地下水超采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滚动实施的“十大生态保护工程”加快推进,累计完成投资243.7亿元。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绿满运城”行动纵深推进,林木覆盖率、水土保持率分别达31.5%和75.4%。
  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强自然环境保护管理,河东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减污降碳 协同推进
构建环保大格局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运城在发展方式上积极推进绿色转型,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发展,区域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加大力度从产品结构、生产装备、排放改造等多方面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持续打造“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能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2025年运城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好地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加快全面绿色转型。
  目前,该市“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达209家,率先在全省建立基础级智能工厂38家;国家级和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分别达8家、48家,均排名全省第一。推进碳达峰运城行动,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健全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机制,“一指标一策”整治大气环境突出问题。坚持生态立市,对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要求,芮城县被命名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第二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第五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垣曲县被命名为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运城把其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制定《运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明确44个单位工作职责,健全调度、约谈、问责等工作机制,压实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工作,先后制定和颁布了《运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运城市盐湖保护条例》《涑水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等相关条例。不断加大依法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的力度,开展“利剑斩污”、第三方服务机构专项整治等多项执法检查行动,全市行政处罚案件271起,处罚金额达2289.7万元,查处第三方服务机构涉嫌弄虚作假21家,重点案件查办数量居全省第一。一批环保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运城,全民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正在逐步形成。2024年,该市成功举办了“六五环境日”山西主场活动,线上直播观看人次达230余万。建立健全环境举报奖励制度,畅通举报渠道,2024年共受理群众环境举报案件883件,受理率达100%,按期回复率达100%,群众满意率达到95%以上。工业企业积极提标改造,推动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2024年全市增加A级企业2家、B级企业12家、引领性企业5家。
  “十四五”即将收官,运城市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坚持一张生态蓝图绘到底,筑牢绿色发展之基,继续书写好河东大地生态答卷。

本报记者程国媛


(责编:温文、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