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看振兴】临县菇农:有了“四季棚” 告别“冬歇期”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村民们正在采摘成熟的香菇。刘生锋摄


  “以前一年只能干四五个月,挣2万多元。去年,我们从年头干到年尾,挣了5万多元,过年期间还能挣更多工资,大家一天也舍不得误。”3月27日,在临县城庄镇小马坊村千亩食用菌产业园内的香菇大棚里,霍秀娥正忙着采摘成熟的香菇。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排列的菌棒上长满了鲜嫩的香菇,如小伞般绽放,圆润饱满,散发着阵阵清香。
  菇农霍秀娥口中所说的一年四季有活干得益于园区改造的四季棚。过去,冬季低温导致菌棒无法出菇,村民只能停工。去年10月,园区给每个大棚加装了空气能供热系统,实现大棚恒温调控,彻底告别“冬歇期”。
  “经过改造的四季棚,可以根据香菇的生长环境自动调节温度、湿度,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提高了香菇的品质和产量。今年预计可产220万斤左右,比去年高出差不多40万斤。”临县万丰菌业园区技术员张泽峰介绍说。
  小马坊村地处湫水河畔,昼夜温差大,独特的冷凉气候为香菇生长提供了天然优势。加之临县是著名的红枣之乡,红枣种植面积达82万亩,年产量1.8亿公斤。依托丰富的枣林资源,小马坊村通过改良,采用枣木屑占比超15%的菌棒配方,产出的香菇肉质肥厚、香味浓郁。目前这里已经建成了810座香菇四季大棚,年产香菇达1.2万吨,产值1.4亿元,带动周边1300多人就业,产品远销郑州、上海、福建等地。
  “我们引进了一套香菇深加工设备,香菇脆、香菇酱等一系列产品都可以生产,目前已调试完毕,4月中旬就可以正式投入使用。”临县万丰菌业园区负责人张计平兴奋地说。
  随着该设备的引进,当地正逐渐形成木屑加工—菌棒生产—香菇种植—香菇深加工等产业链条,真正实现了家家有产业、人人有活干、户户有钱赚。
  近年来,临县累计投入8.5亿元,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与中国食用菌协会合作共建“中国枣木香菇之乡”,研发了“枣木香菇”栽培技术,成为全国首批枣木食用菌生产试验基地。全县枣木香菇种植规模达到5700万棒,年产量突破5.1万吨、产值达6亿元,带动2.3万人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枣木香菇也被认证为“全国名特优农产品品牌”。
  “我们要在这一乡村富民特色产业上持续发力。今年,在原有帮扶政策不变的基础上,拿出94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延伸产业链链条,大力推广四季棚,力争到年底全县食用菌产量达到5.8万吨,产值达到7亿元,把食用菌产业真正打造成为全县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拓宽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临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姚树山表示。

秦嘉良 刘生锋 高文

(责编:刘_洋、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