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图①秋收时节,盂县西烟镇东村村田间一片金黄。当地农业合作社组织人力和农机设备全面启动收割工作,加快秋粮抢收进度。

图②郊区西南舁乡大洼村美景吸引众多游客。

图③近年来,平定县娘子关镇龙泉鲟业养殖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不断发展壮大,每年有400多万尾鱼苗销往河北、辽宁、吉林等地。

图④山西益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工人正在制作富硒连翘茶。

图⑤盂县西烟镇东村村农民正在收玉米。

图⑥阳泉天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5G+智慧养殖项目。

图⑦近日,无人机拍摄的平定县柏井镇里牌岭村改造后的“沃土良田”。去年以来,该县组织开展“500亩宜机化土地集中平整改造项目”,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促进山区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温室大棚里绿意盎然,各种蔬果长势喜人;现代化养殖圈舍鳞次栉比,牲畜、禽类、鱼类活力四溢;乡村大集人头攒动,西头岭富硒土豆、西南舁富硒苹果、娘子关富硒鱼等优质农产品销售火爆……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徐徐铺展,沃野田畴编织着希望的经纬。
  2024年“三农”成绩单显示,阳泉市一产增加值完成17.3亿元,增速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4万元,绝对值位居全省第4;富硒产业产值突破10亿元……这组数据从不同侧面反映出阳泉“三农”工作稳中有进、进中提质、持续向好的态势。数据背后是全市上下担当实干、用心用力探索适合本地的乡村振兴路径,培育优势产业,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实践。

守牢底线夯根基

  粮丰农稳,盛世和安。稳粮保供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83.5万亩,比上年增加0.39万亩;粮食总产量4.74亿斤,收成良好。
  阳泉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完善、落实惠农政策,努力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各级、各部门聚焦主责主业,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广良种良技,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胜多重挑战,迎来秋实满园。
  坚持项目引领是阳泉市保障粮食生产稳定的重要抓手。2024年,阳泉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重点实施盂县整建制单产提升、平定县有机旱作生产基地建设、郊区有机旱作科研示范基地建设等农业项目,发挥项目示范引领作用,促进科学种粮,带动全市粮食单产提升。其中,盂县整建制单产提升项目在全县10个乡镇打造2个万亩高产片、10个千亩示范方,辐射带动全县玉米种植面积10万亩,广泛集成“一增四改、一防一喷一晚收”技术模式,全面提高良种良法覆盖率和到位率;平定县有机旱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总面积2万亩,项目聚焦良种良法良机配套推广应用,主推模式为玉米深松深耕、密植节本增效有机旱作种植,配套技术为旱作良种应用、宽窄行密植、水肥一体化等;郊区有机旱作科研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占地500亩,重点建设有机旱作农业技术集成试验田、有机旱作新技术展示田、有机旱作集成技术中试推广田,示范推广增隙增密种植、精量播种、田间绿色防控等技术。随着项目的深入实施,阳泉市耕地质量稳步提升、农业生产方式进一步优化,粮食提单产、保总产目标得以实现。
  防止规模性返贫是必须坚决守牢的底线。聚焦这一工作,阳泉市坚持动态监测防返贫,全市新识别监测对象334户784人,监测率达到1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针对这些家庭,阳泉市实施“一户一策”帮扶计划,量身定制帮扶措施,让每一份关爱都能精准送达,全面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4586条,消除风险642户1457人,风险消除率45.1%。此外,阳泉市不断完善产业帮扶、就业帮扶举措,想方设法带领脱贫户找出路、奔富路。全年实施408个项目,发展庭院经济6087户,76个脱贫村实现产业项目全覆盖;培育认定就业帮扶主体17个、就业帮扶车间35家,解决10636名脱贫劳动力就业问题。

以“硒”兴农富乡亲

  “这是富硒小米,营养价值很高!”
  “过年喝点俺们的富硒连翘茶、富硒酒,健康!”
  “老陈醋是山西的特产,富硒可是‘晋阳府’老陈醋的招牌。”
  ……
  抖音直播间,依托阳泉市独特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富硒农业产业,给了阳泉人新的底气与骄傲。
  2024年,阳泉市继续锚定打造全国硒资源变硒产业样板区远景目标,在2022年实现“1+10+100”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目标、2023年实现富硒产业关键指标“五个翻番”的基础上加压奋进。阳泉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闫立彪表示,从找到“农业小市”的出路到探索“特”“优”农业的道路,再到铺就“土特产”升值的前路,“富硒”已成了绕不开的字眼。2024年,阳泉市坚持全方位布局、立体化开发,不断完善“研究院+生产地+产业园+集散区+展销端”产学研联动、产加销贯通、多业态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架构,以平定县为中心加快富硒产业专业镇建设,积极打造富硒“资源优势”变“产业优势”的高效转化示范区,全市富硒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截至目前,阳泉市参与《土壤硒含量等级》等4个国家标准制定,出台杂粮、药茶、水果、蔬菜等6项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富硒农产品种类拓展到14类,富硒产业基地规模增加到10万亩,“阳泉硒品”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企业主体增至56个,富硒产业产值突破10亿元。
  阳泉市举全市之力“开垦”富硒沃土,牵引带动全市富硒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广大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从中获益增收,展现新作为、争创新业绩步履不停。2024年6月,“与辉同行”山西行专场直播让三晋大地的文化、美景、美食被更多人看到。来自阳泉市的“宝藏”特产——“晋婆婆”牌富硒小米在直播间上架,引得天南海北的顾客纷纷下单。商品曝光人数315.76万人、成交订单量1.88万单、成交金额56.22万元……回忆当时的直播“战绩”,山西晋婆婆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桑英姿激动不已:“产品上架几分钟就售罄,简直卖爆了。”
  从带领农户种植优质谷子到延伸产业链、发展谷子深加工,从打造标准化富硒杂粮示范种植基地到尝试全链条发展,如今山西晋婆婆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全市富硒杂粮加工的“链主”企业之一,带动16个村的农户稳步增收。“晋婆婆”牌富硒系列产品更是“抢占”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高端市场,逐步实现了“谷在阳泉种,米在全国卖”。“想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新突破、在小米这个赛道走得更远,我们得不断创新,丰富产品种类,迎合市场需求。最近,我们成功推出小米杯面,牵头建设的平定县特优产业(谷子)数智农业运营中心正式启用。新产品多起来、产销渠道更畅通,富硒产业的明天会更好。”桑英姿信心满满。

和美乡村绘“丰”景

  农家庭院错落有致,乡村道路宽阔洁净,水电气暖配套齐全,业态丰富就业方便,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这不仅是城区义井镇小河村人的好光景,更是近年来阳泉市和美乡村建设的缩影。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美丽”到“和美”,一字之差,道出了乡村建设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目标的进一步拓展。
  向“和美”而行,让广袤农村从“一处美”向“全域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转变,农民群众生活品质才能持续提升。为此,阳泉市组织“三农”领域党员干部代表赴“千万工程”经验发源地浙江省学习,出台《关于学习践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做好2024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的实施意见》,并结合实际确定了“四区五类双百”计划,对全市620个行政村进行分区分类整治提升。
  盂县东高速口至藏山沿线城郊融合发展示范区、西南舁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南川河桃河沿线传统村落保护区、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线乡村旅游发展区“四区”覆盖318个村,惠及人口众多。目前,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有序开展,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程扎实推进;有机肥加工、蔬果种植、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多点开花;红岩岭、娘子关、翠枫山等6片旅游富集区、40个旅游景区串点成线。全市620个行政村划分为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特色保护、基础改善、搬迁撤并五大类。目前,多个村结合村庄资源禀赋、明确发展定位,开始推进村庄规划落地,其中平定县冶西镇尚怡村、郊区西南舁乡清石台村、矿区沙坪街道大村村等12个村加入由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鲁家村发起的“百村联盟”,乡村建设提标加速。
  今年打造80个精品示范村。阳泉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段红星表示,于细微处下功夫,让乡村逐渐美起来、火起来、富起来,说到底是老百姓受益。一年来,阳泉市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做起,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在一个个美起来的乡村,农民过上了舒适便利的新生活。不少乡村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专项治理高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坚持“星级文明户”评选,引导农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自觉遵守村规民约。乡村治理工作抓好抓实,有力推动了阳泉市乡村治理水平由表及里全面提升。与此同时,兴教育、续文脉、传家训、修村志、承技艺、办赛事……一项项关乎发展的“内核”强起来了,乡村“风景美”与“风尚美”相协调,村民的日子过得舒心又乐呵。“村里环境美了、产业旺了、治理强了,民心自然就稳了。全村老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子的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阳泉郊区河底镇程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程小白深有感触。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早春时节,万物萌动,行走山城大地,乡村和美、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三农”新画卷引人入胜。阳泉市提出,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因地制宜推动一体发展,让人居环境更优美、乡村产业更兴旺、农民日子更红火。一道道乡村有看头、农民有奔头的美丽风景,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在山城阳泉徐徐展开。

本版文字:郭鑫璐
本版图片:郭鑫璐 张哲远

(责编:李琳、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