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化工集团常村煤矿女职工创新工作室”获“全国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
“巾帼军团”:为矿井发展贡献“她”力量
“潞安化工集团常村煤矿女职工创新工作室”获“全国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
“巾帼军团”:为矿井发展贡献“她”力量
位于长治的潞安化工集团常村煤矿机修厂车间里,一支由8名女性技术骨干组成的创新团队正在书写新时代产业女性的传奇。日前,中国妇女网发布的消息显示,“潞安化工集团常村煤矿女职工创新工作室”荣获了“全国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成为潞安化工集团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她们凭借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以创新为笔,在机电检修、洗选加工、成果转化等工作上镌刻下闪亮印记,用智慧和汗水为矿山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以“钻”为刃破题攻关
这个由机修厂副厂长刘美芝带头成立的“潞安化工集团常村煤矿女职工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7年5月,成员们一身黑色工服,没有浓妆艳抹,没有多彩霓裳。彼时的煤矿技术创新领域仍是男性主导的“丛林”,女工们想要获得认可,必须付出双倍努力。
“井下排水能否实现无人值守?”面对井下综掘线提出的难题,工作室成员迎难而上。这支由机电检修工、洗选技术员、配电工程师组成的“八人娘子军”,白天穿梭在车间记录设备运行数据,夜晚在创新工作室研究电路图。她们围绕QBZ-80型磁力启动器展开攻关,通过反复试验,创新性地引入干簧管、磁控开关控制水位,加装逆止阀防止倒流,将机械原理与女性特有的细致观察结合,最终研发出“磁力启动器自动排水装置”。这项成果不仅每年节省人工成本19万元,更将矿工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成为工作室“小创新解决大问题”的典范。
这场技术突围战,让女职工创新工作室在矿山站稳了脚跟。成立至今,团队累计完成创新项目43项,斩获国家专利9项、省市级奖项7项,其中两项成果获得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创新三等奖,真正以“钻”劲攻克技术壁垒,用创新赋能安全生产。
以“精”为尺降本增效
“潞安化工集团常村煤矿女职工创新工作室”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以精益思想指导下的“算账”文化为统领,在保证技术服务的同时,围绕“消除浪费、提高效率、增加效益”的目标,努力扫清制约矿井高效发展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为了实现梦想,女职工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刘美芝牵头建立了“共享库房”,实现了全矿各种五小电器零配件的资源共享。
从2020年起,该矿先后淘汰了80A、120A等不同型号的700多台磁力启动器设备。对此,女职工创新工作室以“变废为宝”为契机,将淘汰旧设备内部的真空接触器、变压器、继电器、按钮等零部件进行拆卸,对其逐一进行性能测试,试验合格后复用;针对修理复用过程中遇到的零部件安装尺寸不符情况,她们坚持“性能相同、改造使用”原则,通过二次改造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仅此一项便为矿井节省配件采购成本一百多万元。
在成果转化环节,工作室聚焦实用性,将创新与生产深度结合。针对井下猴车吊椅挡风装置存在舒适性差、安装不便等问题,她们设计的“可旋转调节式挡风装置”兼顾轻量化与耐用性,实现矿井全覆盖,成为精益管理的标杆案例。据统计,该工作室通过精益项目累计创效超480万元,用女性特有的敏锐感知,将冰冷的机械赋予温度与灵性,生动诠释了“精打细算”背后的“大效益”。
以“QC”为桥经验共享
她们有这样一个信念:爱岗敬业,在平凡中争创佳绩,在岗位上突出自我。硕士研究生高一芳作为工作室成员,不仅技术过硬,在QC、班组建设的发布方面更是成绩斐然。
2022年,潞安化工集团常村煤矿将“机修厂制修班质量信得过班组”作为QC成果及质量信得过班组的申报课题,高一芳担任申报负责人,严格按照PDCA程序开展工作。她运用QC管理手段,从产品质量、工作效率、业务能力、人员素质、班组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查,整理出11条需求和期望,通过分析确定8条关键需求。随后带领团队进行战略分析、识别差距,从基础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查找短板,确定3条可量化目标。经过努力,班组质量管理建设活动确定的三大目标全部实现。高一芳编写的《机修厂制修班质量信得过班组经验》获得“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典型经验”和“煤炭行业优秀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活动典型经验(二级)”荣誉。
此外,她主持完成的《可伸缩行人过桥的研制》课题获得2022年度山西省优秀QC成果奖一等奖,为矿井搭建起经验共享的桥梁。这种“以点带面”模式,不仅将QC工具融入生产实践,更通过成果发布、案例推广,带动全矿形成“人人参与创新”的氛围。
以“传”为炬 薪火相传
作为“潞安化工集团常村煤矿女职工创新工作室”的优秀带头人,刘美芝的工位旁总备着几把椅子,随时准备指导徒弟。2020年,新转入矿井维修电工岗位的高一芳在检修移动变压器时遇到难题,刘美芝带着她连续蹲16个小时,运用独特的“故障排除分析法”,将医学思维融入机电检修,手把手教她解决问题,助力年轻女工迅速成长。工作室现有以“刘美芝”命名的潞安化工集团创新成果奖1项,另有多个项目获得集团“五小”竞赛成果奖。
刘美芝不仅自身业务能力过硬,她的家庭还荣获了第十二届“全国五好家庭”荣誉称号。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丈夫常彦青的鼎力支持。他们夫妻虽两地分居,但每天通过微信交流工作心得,相互支持。丈夫常彦青同样是一个事业心极强的人,对待工作精益求精,拥有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刘美芝与丈夫相互成就,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奋斗与奉献的精神。
“一枝独秀不是春”,工作室将“师带徒”制度化,由刘美芝、贾春瓜等劳模工匠领衔,通过“开小灶”“手把手”传授技能,培养出高级技师1名、技师6名、高级工15名,打造出一支技术过硬的“巾帼梯队”。从“会用设备”到“精通维修”,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协作”,她们让工匠精神在传承中焕发新生。未来,这支“巾帼军团”将继续以智慧与汗水,为矿井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芬芳。
山西晚报记者 张文举 通讯员 李文龙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