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
七项工作锚定“一城两区三门户”目标
运城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
七项工作锚定“一城两区三门户”目标
2月24日9时,运城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拉开帷幕,人大代表齐聚一堂,共商运城发展大计。运城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姚逊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提出,2025年,运城的经济社会发展将锚定“一城两区三门户”目标和思路,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运城“一城两区三门户”目标和思路,即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幸福的好运之城,积极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倾力打造产业转移优先承接门户、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
具体将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加快全方位扩大内需
实招实策促消费。加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持续扩大、升级传统消费,扩容扩围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丰富消费供给,不断培育、做大新型消费,大力搞活、做强消费载体,畅通消费维权渠道,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有力有效扩投资。深入落实“重大项目建设年”行动,健全项目竞赛机制和重大项目推进工作机制,优先重大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方向,量质齐抓有效投资,常态化谋划储备优质项目。推动产业项目落地开工,加快在建项目进度,确保项目投产达效。实现全市工业投资增长8%以上、技改投资增长7%、制造业投资增长9%、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以上。扎实推进重大民生项目,创新土地等要素保障优先序,优化项目与金融机构对接机制,推动一大批市级重点工程尽早开复工,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全面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常态化有效化向民间资本推介好项目。
二、更好统筹三次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焦主攻方向。瞄准战新产业方向,做大做强“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争取更多数字转型专项资金,持续推动数字经济园区和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力争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花落运城,引导民营制造业企业抢抓“智改数转网联”战略机遇,加速打造信创产业链。加快复工复产和重组项目进程,支持汽车配套产业园错位发展、集聚成势,大力引进新能源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项目,提升近地化核心配套能力。加快一批新项目上马,持续培育引进生物药、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等产业链优质企业,一体推动原研药、创新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升生产和商业化能力,打造晋南新特药基地。主动适应“新三样”、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材料需求,依托原材料优势,扶持一批省级新材料“链主”企业,加快向铝基、镁基、铜基、碳基下游先进复合材料、前沿材料进军,加快永磁、防水等特色新材料发展,承办好2025中国产业转移对接活动新材料专场。
强化平台建设。推深做实“链—镇—区—群”协同发展模式。实行“一链一策一专班”“链长+属地”包联工作机制,开展“政府+链主+园区”招商。支持争创省级专业镇,加快专业镇质量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和知名品牌建设。加快转型综改示范区建设,持续赋能“晋创谷·运城”,展开“一谷三园”布局。持续做大省级消费品工业特色园区规模,加快检验检测、电商服务、市场拓展平台建设,带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发挥绿电资源优势,探索开展绿电直连、绿电产业园区试点,打造零碳低碳产业园区,推动绿电应用、交易和赋能产业发展。做好创建国际合作园区前期工作。
促进文旅带动。提升“人气”,擦亮“国宝第一市”金字招牌,强化市县一体策划、整体联动,统筹“节会赛展”和“自媒体+”“影视+”等多形式衔接导流,携手头部OTA平台,实施旅行社引流分类奖补,开展全媒体文旅营销。打造“特色”,深度挖掘运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开发国宝与非遗、文化与山水、旅游与消费相辅相成、文商体旅康互融互促的主题产品,推动现有景区向高等级迈进,推动特色产品与服务有机融入旅游,提升休闲街区、文旅小镇、文博场馆含金量。致力“高端”,引入中高端酒店、民宿、餐饮品牌和主题乐园,高标准推进盬街二期、盐化工业遗址活化等项目建设,加快推动XR等技术和设备拓展线下应用场景。
加快三产融合。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更好统筹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全省“1+ N”人才政策落地见效。深化市委确定的农业农村、矿业权市场等45项改革。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
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不断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坚持“企业家至上”理念,健全政府与民营企业家常态化交流机制。加快民营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步伐,推动民营企业大幅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家梯队建设。
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城市综合信用指数排名提升至全国150名左右,推动资本、数据、技术等要素资源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扩大高水平开放,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深化与国际友城交流交往。
四、更好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严守耕地红线,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严格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
提升中心城市品质。深化山水城融合发展理念,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打造宜居宜美城市,打造韧性安全城市。打造绿色园林城市。
增强县域综合发展能力。抓好新型城镇化试点引导,加快各县城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补短板工程,发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养老服务联合体等,吸引更多农业转移人口到县城安家就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培育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千方百计拓宽脱贫群众增收渠道,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
持续改善乡村面貌,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
五、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加快全面绿色转型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加快生态修复治理,完善绿色转型体制机制。统筹推进能源、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千方百计守护好河东大地的蓝天碧水净土,加快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让运城更加美丽宜人。
六、更好统筹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集中力量确保关系运城人民切身利益的15件省级民生实事尽早全部落实,再办好1件市级民生实事:建设16个全民健身中心,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持续用心用情用力抓好“衣食住行”的基本民生,兜牢“安危冷暖”的底线民生,满足“安居乐业”的多样民生,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幸福的好运之城。
七、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
毫不松懈加强安全生产,切实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着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山西晚报记者 胡增春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