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矿区以“三级书记抓民生解民忧”行动为抓手——
【高质量发展县域行】将“问题清单”变成“幸福账单”
阳泉矿区以“三级书记抓民生解民忧”行动为抓手——
【高质量发展县域行】将“问题清单”变成“幸福账单”
虎尾沟巷的路灯亮了,照亮了群众的回家路,也温暖着群众的心。本报通讯员摄
“银龄义工队”为居民义务修理家用电器。本报通讯员摄
初春的阳泉矿区,阳光透过薄云洒向街巷。蔡洼街道新修的主干道上,老人提着购物袋悠然走过;贵石沟社区的“银龄义工队”正为独居老人维修家电;虎尾沟巷的路灯下,孩子们追逐嬉戏……
这些温暖的画面正是阳泉矿区以“三级书记抓民生解民忧”行动为抓手,织密民生服务网的生动缩影。从老旧小区改造、智慧养老探索到“急难愁盼”破解、社区治理升级,矿区以党建引领为笔,以群众需求为墨,在基层治理的画卷上勾勒出一幅饱含温度的民生图景。
聚焦“急难愁盼”
书写民生答卷
位于平潭街街道的平东区14号楼,是一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楼。墙皮剥落、管道锈蚀、路面坑洼,居民戏称它是“风雨楼”。2023年区委书记张立强调研时,居民李大爷拉着他的手诉苦:“书记,这楼住得不放心呐!”
张立强现场办公,召集住建局、街道和施工方,敲定改造方案。短短两个月,楼体加装保温层、管道全部更新、路面重新硬化,还添置了智能楼宇门。竣工那天,居民自发为相关部门送上了一面锦旗,锦旗上寥寥数语却满是百姓的感恩之情。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一面普普通通的锦旗,正是阳泉矿区为民办实事、见实效的缩影。近年来,阳泉矿区区委始终将“解民忧”作为首要课题,创新性地开展了“三级书记抓民生解民忧”行动。区委书记挂帅,担任这项工作总牵头人,建立了区、街道、村(社区)三级书记抓民生解民忧的长效工作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不仅明确了各级书记的职责和任务,更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级书记纷纷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需求,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关切。
为确保“三级书记抓民生解民忧”行动取得实效,矿区区委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机构和职能职责,为该行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还建立了分级办理制度、三级协调制度、首问负责制度、台账管理制度和督查问责制度等,确保每一项民生诉求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增强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创新服务模式
提升治理温度
民生工作既要“雪中送炭”,更需“锦上添花”。阳泉矿区以创新为引擎,将标准化服务升级为精准化关怀。
贵石沟街道的“红黄蓝”分类养老档案,正是这一理念的典范。2537份彩色档案,将老年人按需求分层:红色档案聚焦孤寡残疾老人,网格员定期上门送药、代缴水电费;黄色档案关注80岁以上高龄老人,社区食堂推出低盐软糯餐食;蓝色档案鼓励60至80岁老人参与志愿活动。82岁的郭转文老人通过红色档案服务,足不出户完成养老认证;苏村社区的“六色连心卡”则将水电暖热线印成“便民地图”,让老人一键直达服务。
通过“红黄蓝”分类服务,贵石沟街道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贴心、周到的服务。他们定期组织网格员、志愿者上门探访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和健康状况,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此外,街道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让老年人在欢乐中度过晚年时光。
智慧赋能,让民生服务更显细腻。平潭街街道为独居老人安装的烟感报警器,不仅是安全“守护者”,更是亲情“连心桥”。报警信息实时传输至子女手机,让在外打拼的付泉民少了牵挂:“母亲独居,以前总担心意外,现在心里踏实多了。”而桥头街道段西沟社区的非标小区物业签约,则通过“红色业委会+专业物业”模式,破解了33栋散楼的管理难题。业委会主任与物业经理的“双向奔赴”,让1400余户居民从“无人管”到“齐心治”,社区党委书记贾变红说:“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协奏曲。”
共建幸福家园
“小社区”承载“大愿景”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更是幸福的载体。
阳泉矿区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为抓手,将民生愿景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生活场景。水滩社区的便民食堂里,烧茄子与过油肉的香气萦绕,81岁的王进斌和邻居们边吃边聊:“不想做饭就来这儿,比自家还热闹。”步行15分钟,居民不仅能买到新鲜果蔬、收发快递,还能在“红枫党群服务中心”读书、练舞、参加健康讲座。社区党委书记赵海芳说:“从‘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我们要让便利与品质共存。”
随着“三级书记抓民生解民忧”行动的深入开展,矿区居民们切实感受到了身边的变化和实惠。无论是老旧小区的改造升级,还是供暖难题的顺利破解;无论是智慧停车方案的实施推广,还是贴心的到家服务……每一项民生工程的实施都让居民们赞不绝口。
这种“小而美”的社区生态,离不开多元共治的支撑。赛鱼街道的“潮汐车位”由交警、社区、居民共同规划;赛鱼街道的“银龄课堂”邀请退休教师授课;平潭街街道的14号楼改造,从区委书记调研到居民送锦旗,仅用两个月便完成“蝶变”。这些案例背后,是“三级书记”带头冲锋、职能部门协同发力、居民积极参与的治理合力。
干部沉下去,民意浮上来,民生才能落得实。
“三级书记抓民生解民忧”的深入开展也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各级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需求,用实际行动回应群众关切。这种亲民、爱民、为民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和认可。居民们纷纷表示,现在政府和干部更加贴近群众了,更加关心群众的生活了。
从坑洼路到平坦街,从冷屋子到暖房,从“无人问”到“齐心治”,从“被动应对”升华为“主动创造”,阳泉矿区的“三级书记抓民生解民忧”,不仅是一套工作机制,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它让基层治理从“问题清单”转向“幸福账单”。
这一创新实践表明,当干部与群众的心跳同频,当服务与需求的双向奔赴成为常态,便能铺展开动人的风景——那是属于人民的获得感,更是城市文明的温度与高度。
本报记者苏晓晨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