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大地,一排排农业大棚内,温度传感器在枝头“低语”,补光灯为花苞“镀上金边”,滴灌管道在土壤中斗折蛇行

【一线见闻】科技织锦春满棚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东阴村果农韩秀珍正在察看桃花长势。


  绯红似霞的桃花、粉白如雪的杏花、娇艳欲滴的樱桃花……虽然天气还寒冷,但在科技的加持下,运城市各县(市、区)农业大棚内已花团锦簇。温度传感器在枝头“低语”,补光灯为花苞“镀上金边”,滴灌管道在土壤中斗折蛇行。一项项农业科技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耕,“春华秋实”的故事在方寸大棚中四季流转。
  2月18日,走进夏县东阴村韩秀珍的大棚,500余株桃树整齐列队,树间距精准控制在1.2米,主干式种植让阳光与空气在枝叶间自由穿梭。
  “温度是桃树生长的‘指挥棒’。”韩秀珍指着棚内的温控系统介绍,14摄氏度发芽,20摄氏度开花,25摄氏度成熟,差一度都可能影响收成。通过智能控温,她将桃子的上市时间精准锁定在3月中旬,每斤售价高达8元,远超6月集中上市时的3元均价。
  这片两亩的大棚,年收益超过4万元。而隔壁的杏树大棚更是“金贵”——3月成熟的杏子每斤卖到13元,借助冷链物流运往全国,单棚年收入最高可达9万元。
  “过去靠天吃饭,现在靠科技吃饭!”韩秀珍笑语盈盈。科学的种植模式与精准的市场调控,让“一树花果”成了村民致富的“金钥匙”。
  在绛县西灌底村的樱桃种植园,科技与农业敲出的节奏更为激昂。果农耿宝瑞的大棚内,紫红色光晕的稀土补光灯悬于树顶,复合反光苯板铺满墙面,传感器实时跳动温度湿度等环境数据。
  “这灯一开,樱桃转色期能提前一周,裂果、病害也少了!”耿宝瑞轻点手机,遮光布自动开合,滴灌系统精准喷洒水肥,大棚俨然成了一座“会呼吸的生态工厂”。
  全县95%的设施樱桃园实现卷帘、通风、控温自动化;稀土补光灯破解冬季光照难题;水肥一体化技术将灰霉病发病率降低30%……绛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崔毅勇细数科技红利,“从露天种植到智能大棚,从人工放棚到‘指尖管理’,科技让樱桃品质和产量双提升。”
  作为华北最大的樱桃种植基地,绛县以5万余亩种植面积、4000余亩设施大棚,书写着现代农业的“高产神话”。目前,绛县樱桃年产值达6亿元,出口至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地,一颗颗红果成了国际市场的“新名片”。
  “科技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果农手里的‘新农具’。”运城市果业局生产技术部部长张国强感慨。智能温控系统、稀土补光灯、水肥一体化滴灌……运城用“硬核科技”破解生产难题,用“软性创新”延伸产业链条。如今,全市共培育10万亩果树大棚,产量达7万余吨,产值9亿元,带动近6万农户增收,乡村振兴的画卷在科技与自然的交融中徐徐铺展。
  春风化雨,万物萌生。大棚内,果树的根系汲取养分,枝头的花苞竞相开放。补光灯依旧明亮,反光板默默蓄热——这里没有四季更迭的桎梏,只有科技与农人共同守护的“永恒春天”。当传统农业与现代智慧相遇,运城的土地上,一场关于丰收的故事正待继续书写。

文/图郭正

(责编:温文、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