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在山西】和美西岭 宜居宜业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铿锵的锣鼓响彻云霄、欢快的秧歌扭动春风。正月十五元宵节,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西岭村的文化广场热闹非凡,乡亲们纷纷出门兴致勃勃地参观村里的花灯展,村党支部书记张秋祥介绍:“我们的灯展是全村人自己办的,每户提供一盏自己精心制作的手工花灯展出,我们还在展区内举办了‘起航兴村’元宵联欢会。”
  作为山西省首批美丽宜居示范村、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的一员,只有300多人的西岭村是一颗深藏山坳的明珠,犹如小家碧玉,袅袅婷婷,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清新雅致、舒心养眼,在学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引领下,古老村落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村中有林 林中有湖

  “吃水不用担,取暖不用炭,做饭不用煤,如厕不出院。”这是西岭村人对自己崭新生活方式的简单总结,村民们自豪地说:“我们村的环境,比城里还美!”原来门前的旱厕、猪圈已成为历史;原来村口的煤堆、粪堆、垃圾堆,如今变成了菜园、花园、果园。
  春日的午后,来到这个宁静的小山村,只见一面坡上一排排窑洞式院落沐浴在明媚的阳光里,房前屋后井然有序;一条砖石铺砌的街道伸向村庄深处,路面平展干净;一排排树木密密匝匝,路旁高高的玉米垛醒目地昭示着农人的丰收,一幅生态宜居、岁月静好的美好画面让人难忘。
  西岭村的美景并非天生,而是多年来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结果。
  从2000年开始,西岭村就相继实施自来水进户工程、街道石砌路面工程、厕所污水地下管道铺设工程、门前荒坡拦坝工程、燃气管道铺设工程和绿化造林工程等六大工程。近年来,又因地制宜,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为突破口,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新农村,全面进行“改水、改路、改厕、改厨、改暖”和植树造林绿化工程,村内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
  坐落于群山之中的龙湖无疑是村里最美的地方,龙湖水域面积8800平方米,蓄水4万立方米。过去西岭主村在阳坡,背坡的村民经常会把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以及污水都倾倒在“乱柴沟”,导致这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一片狼藉。村“两委”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建设了和盛园、和韵园、和寿园等多个生态小游园,小游园建成后,“乱柴沟”变成了“万财沟”。如今,“村中有林、林中有湖”成为西岭村的新村貌,也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打卡,人们穿梭在街巷之间,驻足欣赏、拍照留念,享受着独特的宁静与祥和。2020年西岭村入选全国生态文化村名单,成为我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村民荆小军说:“现在我们村的乡亲们可幸福呢,村里环境好,大家的光景也好。今年春节前,我们村对全村2024年度建设工程和集体用工、村民庭院经济种植进行了补贴,一次性兑现;村里还给每户发了两个大红灯笼和春联;对80岁以上老人和困难村民进行慰问;大年初一,村‘两委’班子逐户拜年嘘寒问暖。”

农文旅融合 多元化发展

  环境美了,如何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成为西岭村“两委”班子思考的又一个重要问题。西岭村把眼光放在了农文旅融合发展上来,围绕“窑洞、梯田、湖水、公园”四大要素,以旅游产业来盘活农业资源资产,村集体多年闲置的房屋,用来开饭店、办民宿;盘活土地资产,变种粮为种菜,做大棚、搞采摘,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也让慕名而来的市民在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龙湖山庄是西岭村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山庄依靠龙湖自然风光优势而建,山庄前面是波光粼粼的龙湖,微风拂过清澈的湖水泛起层层涟漪,湖边垂柳依依倒映在水中,一幅清新怡人的水墨画让人陶醉。山庄的一侧是阶梯式分布的湿地公园,池塘奇石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在龙湖山庄,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乡村风味,还可以一边欣赏湖光山色,一边在湖边垂钓,享受悠闲时光。山庄负责人王海军说:“龙湖水宽鱼多,钓鱼爱好者都爱来。周边环境不错,还能烧烤,天气一暖和,好多人都来这里休闲玩乐。我们龙湖山庄有餐饮、垂钓等,现在已经成了阳泉市最大的钓鱼场。”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吸引了许多乡贤企业家回村创业,乡贤杨彦芳创建了昌顺蛋鸡养殖有限公司,她说:“我们公司目前蛋鸡存栏有20余万只,帮助30余人解决就业问题,实现人均年收入3万余元。”
  张秋祥对村里的发展很有信心:“我们正在谋划‘一二三产统筹、农文旅研学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模式,今年还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让西岭村成为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成为村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西岭村老党员郝满栋,人称“老愚公”建设队领头人,多年来不断为村里的建设出力,他说:“本着一切行动让老百姓受惠的出发点,我们村集中整治了18个院落、30个窑洞助力乡村旅游。还建了村史馆,记录西岭村的发展历程、展示西岭村的文化习俗,让后辈全面了解西岭村、爱上西岭村。”

“和”文化引领 “情”凝聚人心

  西岭村不仅注重外在的“塑形”,更注重内在的“铸魂”,大力弘扬传承“和”文化,将“和”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以及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以“和”促“治”、以“和”促“廉”、以“和”促“兴”,在全村倡导营造“人心和善、夫妻和气、家庭和乐、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的好风气。
  村里重点打造了和之魂、和之根、和之风、和之情、和之韵为主“和”文化景观墙,用50个历史人物“和”的故事,采取连环画形式,讲述“和”的风尚,另加100幅剪纸图案和文字简述;从古至今名人大家关于“和”的名言警句,共108条,用印章形式展现,配上“和”文化历史概要;用雕塑、石刻、墙绘等形式,表现“亲情、友情、爱情、乡情、师生情”的人间真情;以“和”为主题的笑话、谜语、漫画等,表示“和”带来的乐趣。
  从2017年开始,西岭村连续举办多届“和美西岭”道德模范表彰活动,全体村民无记名投票选出“好媳妇”“好婆婆”“好丈夫”“好妯娌”“好邻居”“名誉村民”“老愚公”等,受表彰者除获得荣誉证书外,每人获得奖金1000元。这些道德模范成为村民心中的楷模和榜样,他们的事迹在村里广为传颂,激励更多的人践行传承弘扬孝老爱亲、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
  在西岭村,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一家有事,全村支援。“每当有村民突患重病时,我们会发出捐款倡议书,组织大家捐款救助病患。”张秋祥说,“大家捐款都特别积极,有外嫁的姑娘、外地工作的年轻人都委托家人捐款。”二十多年来,共筹集善款61万元,救助了5名身患绝症的村民,让他们重新获得了生的希望。
  每年,西岭村还会举办“村宴”,利用一些喜庆日子,全村村民包括外嫁的闺女、女婿都一起同吃团圆饭,热闹非凡。承办人一般是西岭籍在外工作的乡贤,每次就餐、买纪念品大概需要花费数万元钱,大家都心甘情愿。企业家郝三昌曾出资举办过四次“村宴”,每次花费十多万元,他说:“看到村里人团结一心、和和美美的,我特别乐意花这个钱,我觉得这钱花得值。”
  家和万事兴,村和必振兴。“如今咱村变了样,东水西气拆茅房,彻底解放了老婆娘。老人赶上好时光,照料中心有食堂,人是越活越年轻。‘万财沟’里修鱼塘,车站广场建和堂,百兽百福百吉图,挂墙上……”元宵节联欢会上,村民郝爱国、王保元、郝艳庆、荆小军表演的脱口秀节目“三句半”说出了西岭村的新变化,也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西岭村的故事,正在激励着更多的乡村走上振兴之路。

本报记者王秀娟


(责编:温文、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