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池:借助风光资源 打造发展引擎
神池:借助风光资源 打造发展引擎
神池霸业梁风电项目。本报记者畅雪 通讯员续琴摄
日前,记者在位于神池县的山西龙源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40万千瓦风电项目现场看到,232台风机组成了一台庞大的“发电机”。据了解,每台风机转一圈可发电1.8度,232台风机每年可发电7亿度,按每度电0.61元计算,年产值可达4亿元以上。
近年来,神池县以发展“含绿量”推动经济增长“含金量”提升,通过主动放大风、光等绿色资源优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以风电、光伏为主的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锻造了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狠抓项目,抢占产业“制高点”
“加快建成‘双百万千瓦’绿色新能源基地县,就要聚焦龙头牵引,抢占清洁能源‘制高点’,通过坚持内引和外联并举、争取和实施并重,以重大项目落地达效,引领和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激发新能源发展的内生动力。”2月12日,神池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宫向舜告诉记者,今年,神池县规划实施了一批新能源重点项目,预计到“十四五”末,全县可建成新能源项目257.04万千瓦。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4年底,神池县共建成新能源项目145.04万千瓦。其中,风电项目113万千瓦,总投资95.8亿元;光伏电站项目19.04万千瓦,总投资11.55亿元;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规模3万千瓦。
作为忻州新能源产业的“领军者”,神池县在项目布局上持续发力,以数量、质量双提升,促进产业体系的持续完善。
据了解,今年神池县续建的新能源项目有2个,总装机容量为17万千瓦,均计划年内实现全容量并网。而年内计划新开工项目还有8个,总投资53.3亿元,总规模达95万千瓦,涉及风电、储能等领域。预计到年底,该县可建成新能源项目257.03万千瓦,建成“双百万千瓦”绿色能源基地县的目标将顺利实现。
用好政策,构建转型新格局
用足、用好政策,是神池县领跑新能源产业新“赛道”、构建转型新格局的关键。
神池县今年开工的新能源项目种类丰富,不仅有技改扩容项目、驭风行动项目,还有储能项目;既有光伏、风电项目,又有生物质发电项目。该县聚焦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全力构建贯通产业上下游的绿色新能源产业发展新格局。
神池大力推进“风电+”“光伏+”融合发展模式,拓宽产业链条,提升发展质效,形成了风、光、生物质多能互补,发、输、储、用一体发展的大产业格局,打造了以华能、国家能源集团、国际新能源、艾特科创等企业为主要支撑的风力、光伏发电产业集群。
该县还持续强化基础保障,创新配置资源要素,按照“市场导向、政策延续、以大代小、有保有增、生态优先、产业促进”等基本原则,合理配置项目,围绕市场需求推动“以旧换新”“以大换小”,促动早期老旧风电场向新技术、新“赛道”转换,充分释放存量项目资源潜力。
坚持精准施策,以培优引强促进能级提升,神池县带动新能源产业聚链成势,走出了有特色的绿色能源发展之路。
把握关键,打好发展“攻坚战”
时间来到2025年,神池县正在开展“双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县的建设“攻坚战”。
在龙源新能源公司,风电项目采用了新节能技术,与同等发电量的火电项目相比,年可节约标煤175.14万吨,减少粉尘排放约22.6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81.18万吨。
节能、科技、高效,是属于神池县诸多新能源项目共同的“关键词”。强化系统思维,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神池县一手抓战新产业培育,一手抓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锻造绿色“新引擎”,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聚焦产业升级,该县大力促进存量风电项目提质增效,聚焦补链延链,培育壮大产业循环利用新业态,在风光发电、先进储能、资源再利用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集成示范,打通“内循环”。
聚焦比较优势,该县积极打造迭代升级“新终端”,通过引导、鼓励风电企业投入技改资金开展技改升级,在进一步提升效能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积极布局共享储能电站建设,加快推进华能雄飞神池县独立共享储能电站、500千伏新能源汇集站等项目建成投产,提升电力保供和新能源消纳能力。
锚定发展目标,放大资源优势,神池县以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促动产业全面转型,厚植了发展的“绿色”底色,也构建起县域经济的全新增长极。
本报记者畅雪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