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山河气象新 我省高质量发展全方位转型亮点展示】一路向“新” 动能强劲
——看晋城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表里山河气象新 我省高质量发展全方位转型亮点展示】一路向“新” 动能强劲
——看晋城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山西英特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SMT车间内工人正在加紧赶制订单产品。本报记者崔振海摄
一分钟,200只精微光学镜头诞生;一天,10万件手机部件下线;一个月,90亿颗LED灯珠产出……
2024年,晋城市因地制宜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不断抢占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构筑新优势,交出了一份向“新”而行的高分答卷。
抢跑新赛道
新兴产业“好苗成大树”
去年,晋城把光机电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突破口,深耕视觉系统、新材料、人工智能3条产业链,重点在晋钢光伏产业园、康佳智慧科技城等15个龙头项目中,全面提升产业配套率,推动光机电产业集链成群。5月,康佳智慧科技城项目正式启动,康佳集团投资50亿元建设的全国智能家居总部落地晋城;11月,科技城通过“园中园”模式引进的长露科技智能终端制造项目全面开工,迅速提升了晋城光机电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成功创建省级家电消费品特色园区,招引15个项目落地,满产产值85亿元;青禾晶元研制的半导体复合衬底,填补国内空白,荣获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山西赛区一等奖;入局智能家居市场,开发超过百余个品类的终端产品,形成“产品+服务”的全链条产品服务体系;培育13家外资外贸企业,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14%,外资增长130%……
据统计,去年,晋城经开区光机电产业产值突破700亿元,近四年年均增长42%;工业增加值总量和拉动贡献在全省71个工业类开发区中,连续三年排名第一;工业投资增长23%,总体发展水平保持全省前列。
在集中力量发展光机电产业的同时,晋城深挖煤层气、文旅康养、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潜力。煤层气产量及增量连续五年保持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气化率达到95%;连续举办五届全国康养产业发展大会,凤城康养示范区入选全省首批文旅康养示范区,太行锡崖沟成功创建全省首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五年保持全省前2位,累计发放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资金3.8亿元、数字消费券1.66亿元,带动消费45.4亿元,建成6个乡村e镇、10个电商直播基地、15个美食街区、28个夜经济专区;大力实施“数字晋城”战略,全力打造全省“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先行区”,太行数岛等10大数字产业园推进加速,新型智慧城市二期工程基本建成,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
发力新技术
传统产业“老枝发新芽”
晋城始终把发挥传统产业优势放在重要位置,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钢铁、化工、铸造等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
“我们从2月3日进场施工,预计3月底完成12台气化炉改造。”省级重点工程山西天泽煤化工集团股份公司煤气化厂纯氧气化升级改造项目负责人说。作为全省最大的尿素生产企业,天泽集团于2023年在全市率先启动纯氧气化全流程升级改造。该项目完工后,各种粉尘、各类污染物排放量总体将下降50%以上,无组织污染物排放将减少90%,废水实现零排放,煤炭消耗将在现有基础上再降低10%至20%。
天泽集团坚定不移推动纯氧连续气化升级改造项目落地,用节能减排的亲身实践为全市煤化工转型升级蹚出了一条新路。如今的天泽集团,大颗粒尿素产能占全国的20%,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煤化工行业标杆。
持续攻坚煤矿智能化建设,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95%,超出全省12个百分点;依托晋钢光伏装备产业园,招引江苏国强集团年产50万吨光伏支架等8个项目落地,推动建筑用钢向装备用钢升级,晋钢蝉联“中国企业500强”,产值稳定在600亿元以上;成立全市铸造产业联盟,加快建设总投资232亿元的六大铸造产业园,获评“全国铸造行业高质量发展试点市”;积极开辟甲醇经济新赛道,已建成甲醇加注站5个,推广甲醇汽车48辆。
2020年以来,晋城全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位居全省前列;近五年以年均2.7%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7.6%的经济增长。
构筑新环境
转型发展“跑出加速度”
晋城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深入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创新提升“一件事一次办”,持续擦亮“晋心服务”品牌,全力打造“全省最优、全国一流”营商环境,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良好条件。
“在这里落地,主要是看中了服务和环境。”山西英特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英特丽”)总监辛钱俊坦言,2020年山西英特丽落地晋城后,晋城市有关部门推行全生命周期扶持政策,让企业一路高歌猛进。
据了解,山西英特丽是一家以研发制造通信电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封装电路板控制模块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该公司仅SMT业务产值便达1.2亿元,同比增长60%。
晋城先后出台改革创新、金融服务、要素保障、人才支撑等8方面128条政策体系;搭建产业链、人才、金融、创新、手续办理等9个工作专班;持续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开展项目前期手续集中办理,办结时间平均缩短30%;扎实做好“一枚印章管审批”后半篇文章,“我陪群众走流程”“政务服务体验员”被国办确定为全省唯一试点城市;大力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入选全国典型,退休、个人养老服务等5个“一件事”成为全省试点。
与此同时,晋城坚持系统思维,将优化营商环境与人才工作、助企纾困等各项工作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依托“两院一站一平台”,引进7位院士、93位博士,推动6项“卡脖子”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国家科技创新2030“量子通信系统核心量子器件”重大专项落地晋城;用好“人才新政20条”,创新实施“七个一批”人才集聚项目,持续开展“引凤兴晋·城就未来”活动,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38万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排全省第二;2024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0家左右,创历史新高;“晋创谷·晋城”成功挂牌,率先实现省级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县域全覆盖;千方百计助企纾困,常态化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95个、总投资727亿元;增开多趟高铁列车,3个半小时直达北京,6个多小时直达上海,进一步缩短对外时空距离。
本报记者崔振海 通讯员裴囡囡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